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LAVIDA樂櫻:中國也可以試管嬰兒助孕,爲什麼去泰國試管助孕?

LAVIDA樂櫻:中國也可以試管嬰兒助孕,爲什麼去泰國試管助孕?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83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不孕不育患者願意走出國門,去與中國相鄰的泰國進行試管助孕,這讓很多不瞭解試管的人很不理解,目前國內的試管嬰兒技術也較爲成熟了,但爲什麼還有大批難孕患者去泰國做試管嬰兒呢?泰國試管嬰兒和中國有什麼區別呢?區別當然是有的,下面咱們來了解一下。

LAVIDA樂櫻:中國也可以試管嬰兒助孕,爲什麼去泰國試管助孕?



1、輔助生育領域的政策

中國做試管嬰兒助孕必須具備身份證、結婚證、準生證,同時夫妻雙方至少一方存在生育難題,這也就意味着單身人士、同性戀者、HIV攜帶者等羣體,在中國無法通過試管助孕的方式,生育屬於自己的健康寶寶。通過試管結果,根據患者自身條件和患者意願進行選擇性胚胎移植。

2、高度負責的醫生

要知道,中國的試管嬰兒工作流程都是流水線式的,患者需要同時對接B超、化驗、用藥、手術等多個環節的不同醫生,每個醫生都不能完全真正瞭解患者的身體情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試管週期的失敗。而泰國實行的是醫生負責制,整個試管嬰兒過程都是由同一位醫生負責,從做試管前的身體檢查,到成功懷孕,醫生全程掌握。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會跟蹤監測,保證每個步驟是可控的。這種醫療體制在保障客戶試管嬰兒週期安全的同時,也提升了泰國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3、嚴格規範的用藥原則

中國的醫生爲了一次性獲取多顆成熟卵子,以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會對女性使用大量促排卵藥物,並且中國很多促排卵藥物存在副作用,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促排藥物雖然解決了取卵的問題,但卻極有可能會給患者造成一系列的併發症,如多囊卵巢、子宮疾病、乳腺疾病等,給女性的身體健康埋下無窮的隱患。泰國試管嬰兒專家會根據女性身體實際情況制定專屬的促排卵方案,使用經過國家監管認證的天然無副作用藥物進行促排卵。在此期間,醫生將通過B超全程監測卵泡的發育情況,以及結合女性對藥物的反應程度來及時調整用藥劑量,避免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等不良情況。



4、受精卵的培育程度不同

目前中國由於囊胚培育的醫學體徵要求嚴格,囊胚在培養時期會進行自我篩選和淘汰,所以在同一試管週期內取出同樣多卵泡的前提下可培育出的卵裂胚的數量多於培育的囊胚。所以中國一般將受精卵培育3天形成卵裂胚便進行移植,而卵裂胚結構不穩定、活力低,着牀率要低於囊胚。泰國試管實驗室是將受精卵培育至第5天形成有一百多個細胞的囊胚,如泰國LRC、LAVIDA、ART、BNH、等更是可以培養到第六天,囊胚與早期胚胎相比具有結構形態穩定、生命力更旺盛、活力更強、發育潛能和着牀能力更高的特點,並且在“養囊”期間,那些質量不佳、活力低、發育潛能差的胚胎將被自然淘汰掉。

5、對囊胚進行PGT植入前遺傳基因檢測

當前,中國普遍使用第一代、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而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有很多限制,只能篩查5對染色體(13、18、21、X、Y)和診斷十幾種遺傳性疾病,且對醫院設備及醫生技術要求嚴苛。與之相比,泰國的試管嬰兒專家已嫺熟掌握了第三代試管嬰兒(PGT)技術,能對囊胚的全部染色體(23對)數目和結構進行篩查,判斷是否存在染色體異常(重複、倒置、缺失、異位)情況,並對基因突變點進行診斷。值得一提的泰國ART、LAVIDA樂櫻生殖中心在單基因遺傳病篩查方面都是比較著名的,其中LAVIDA樂櫻輔助生殖中心更是獲得了泰國衛生部副部長的支持,臨牀經驗豐富的醫院專家團隊通過PGT技術可以有效避免家族遺傳性疾病對胎兒的影響,進而選出優質的囊胚進行移植,較大程度的提高了試管嬰兒成功率,同時也保障了孕母及胎兒的健康。

6、舒適的就診環境

中國醫院的就診環境嘈雜,且辦理手續極其繁瑣,客戶通常需要預約很久的時間纔有機會與醫生進行溝通,然而見面交談的時間又很短,使得客戶無法得到良好的就醫體驗,醫生也未能真正瞭解客人的實際情況,這樣不利於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與之相比,泰國候診區的環境非常舒適,就診時每位客戶都會被安排在獨立房間內,由一位專業醫生負責。該專家會先與客戶進行充分的溝通,全面評估客戶的身體狀況,然後再製定詳細的專屬試管嬰兒方案。在IVF期間若是有任何問題,都會有專人負責溝通解決,個別醫院配備有泰語翻譯,不存在溝通障礙。



綜上所述,泰國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和中國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成功率、國家政策、安全性、就診環境這幾方面。而經過以上幾個基礎問題的分析,相信大家心中應該都會有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生兒育女畢竟是人生中重要的大事情,不要急於下決定,綜合瞭解纔是關鍵。最後,LAVIDA樂櫻小編祝願所有的難孕患者都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早日迎來健康的寶寶!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