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女性早餐不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女性早餐不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飯不吃的危害是比較大的,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如果長期不吃早飯的話,肯定是不利於身體健的。現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上班族,很多女性朋友們並沒有意識到,不吃早餐對身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它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可並不是你能夠想象得到的。接下來,就爲各小主們好好的介紹一下不吃早飯對我們身體的危害吧。

女性早餐不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早上不吃飯的危害是什麼

1、會造成低血糖:人體經過一夜的睡眠,體內的營養已消耗殆盡,血糖濃度處於偏低狀態,不吃或少吃早餐,不能及時充分補充血糖濃度,上午就會出現頭昏心慌、四肢無力、精神不振等症狀,甚至出現低血糖休克,影響正常工作。早飯是大腦活動的能量之源,如果沒有進食早餐,體內無法供應足夠血糖以供消耗,便會感到倦怠、疲勞、腦力無法集中、精神不振、反應遲鈍

2、難減肥:有些人認爲不吃早餐可減少熱量的攝取,可減輕體重而減肥。其實,不吃早餐的人,常常到吃午餐時,因爲飢餓就忘卻了減肥而情不自禁地吃得過飽,造成機體熱量過剩,從而不僅難以減肥,而且容易發胖。人體一旦意識到營養匱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最後消耗的纔是脂肪,所以不要以爲不吃早飯就可以減肥。

3、慢性病可能“上”身:不吃早餐,飢腸轆轆地開始一天的工作,身體爲了取得動力,會動用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體之類的腺體,去燃燒組織,除了造成腺體亢進之外,更會使得體質變酸,患上慢性病。

易患膽石症:調查發現,膽結石患者約有90%以上是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的人。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空腹時間過長,膽汁分泌減少,但膽固醇含量卻沒有改變,久之,膽囊內多量膽固醇膽汁就會引起膽結石的發生。

易患心腦血管病: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因呼吸、排尿等顯性或非顯性發汗,使水分大量失去,如果不吃早餐或不飲水,可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血小板集聚性增加,微小血栓容易形成,容易堵塞心腦血管而致病,中老年人尤應注意。

易患胃病:不吃早餐,可使人體消化系統的生物節律發生改變,胃腸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發生變化,消化液沒有得到食物的中和,就會對空腹的胃腸粘膜產生不良的刺激,引起胃炎的發生,嚴重者可引起消化性潰瘍。不吃早餐,直到中午才進食,胃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於是容易造成胃炎、胃潰瘍

4、影響智力:專家們發現,在智力水平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吃早餐的學生明顯高於不吃或少吃早餐者。這是因爲不吃早餐的人,大腦就會因營養和能量不足,不能正常發育和運作,久之就會妨害記憶力和智能的發展。

5、便祕“出籠”:在三餐定時情況下,人體內會自然產生胃結腸反射現象,簡單說就是促進排便;若不吃早餐成習慣,長期可能造成胃結腸反射作用失調,於是產生便祕。

女性早餐不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第2張

吃飯慢的好處

1、減少腸胃傷害

狼吞虎嚥式的吃飯方式,容易導致體內積食,腸胃負擔加重,減緩腸道蠕動速度。長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導致各種腸道疾病的發生。如果慢慢吃的話,能夠讓食物更好的被消化和吸收,而不至於停留在腸道中造成堵塞。

2、避免過量飲食

吃飯慢的話可以減少食物的攝入量,避免過量飲食導致腸道疾病出現。爲了防止飲食過量造成腸胃負擔,慢慢吃飯是最好的方法,因爲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信號通常需要約15-20分鐘的時間。

3、控制體重

吃飯慢不僅能夠避免過量飲食,還能達到控制體重的神奇功效。不必驚訝!因爲一個人的食物攝入減少了,脂肪自然不易囤積,體重也隨之下降。

4、幫助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的過程,能夠與唾液結合生成唾液澱粉酶。而這種物質恰恰是促進消化的主要“源動力”。所以要慢慢的咀嚼與唾液結合生成唾液澱粉酶。

女性早餐不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第3張

米飯怎麼做好吃

祕訣一

做米飯時,在大米中加少量食鹽、少許豬油,會使飯又軟又鬆。

祕訣二

往水裏滴幾滴醋,煮出的米飯會更加潔白、味香。

祕訣三

米飯做夾生了,可往飯鍋裏倒點米酒,再煮一會便成。

祕訣四

剩飯重新蒸煮,可往飯鍋水裏放點食鹽,吃時口感像新飯。

祕訣五

淘米是千萬不要超過三遍以上,因爲超過3次後,米里的營養就會大量流失,煮出來的飯就沒有香氣了。

祕訣六

蒸米飯時,米和水的比例應該是1:1.2。量,用食指放入米水裏,只要水超出食指的第一個關節就可以。

結語:現在各位知道該怎麼健康的吃早飯了吧,早飯是肯定要吃的,哪怕晚一點都是可以的。女性朋友們不吃早餐對身體的傷害會非常大,不能夠因爲懶牀或者是着急上班就忽略了早餐的進食,要養成良好的早餐飲食習慣,不僅要吃,而且要吃得營養又健康,早餐應該吃一些穀物、麪包、燕麥片、牛奶、豆漿,以及一些水果蔬菜等的結合。這也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