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陳國強: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陳國強: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陳國強是中國做腦室軟鏡的第一人,年治療患者1400多例,手術總量爲亞洲第一,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陳國強: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名家介紹

陳國強,主任醫師,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黨委副書記兼功能及微創神經外科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提名委員會臨牀醫學專業組委員。世界疼痛醫師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抗癲癇協會理事,衛生部內鏡專業技術考評委員考評專家兼常務理事。

名家語錄

“既然選擇了從醫這條路,一心就只想做名好醫生。”

直徑只有3.8毫米的黑色軟管,在陳國強靈巧的手指操縱下,彷彿長了一雙眼睛一樣,向大腦深處遊走,穿過紅色纖細的血管,進入白色的腦室……在中國,掌握這項最先進的“腦室軟鏡技術”的醫生不超過5個人,其中3個都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陳國強是技術最爲高超和熟練的一個,另外那兩人,都是他的學生。

見到陳國強,是在他略有些簡陋的辦公室裏。辦公室在電梯對面,經常有患者或家屬靠在這裏打電話,邊打邊看着這個瘦而蒼白的科室主任匆匆忙忙地走出走進。陳國強的手術很多,整個神經外科每年近2500臺手術,有一半以上都是他主管的兩個病區做的。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腦積水……很多多年不治的疾病,都被他用內鏡或微創技術立竿見影地解決了。由開顱、引流這些讓患者面臨死亡危險的手術,到如今只用在腦袋上打個小小的洞,把內鏡伸進去,最快的術後兩三天就可以出院,陳國強的技術不知造福了多少病人。

當醫生最受人尊重

臨澧是湖南西北一個小小的縣城,從這裏走出來的陳國強,至今還帶着濃濃的鄉音,言談話語間透露出湖南人的執著與激情。選擇從醫這條路,彷彿是命中註定的。因爲從小身體弱,他小時候接觸最多的,就是醫生這個行業。每次生病的時候,不管是感冒、發燒還是拉肚子,村裏的老中醫三下五除二藥到病除,讓他那幼小的心靈裏,把醫生看成“神仙”一樣法力無邊的人。那時候就算走街串巷的江湖醫生,在小孩子的眼裏也高不可攀。父母見了他們都畢恭畢敬、迎來送往,逢年過節常接他們到家裏吃個飯,那種招待的隆重程度,毫不遜色於接待什麼“大人物”。

村裏很多人家都祖傳下來一些治病的本領。有一次,陳國強爲了追牛,把胳膊摔脫了臼,村裏的土醫給他一拽,敷了點藥,沒幾天就好了。包括他的母親,也常用艾灸幫人治些小毛病。把乾的艾葉子搓成香一樣,點着了,在穴位上燒,不管頭疼還是發燒都能治好。這些雖然沒有行醫執照,卻能幫人解除痛苦的人,在幼年的陳國強看來,都非常了不起。

老家的人覺得,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實實在在。像醫生這樣,踏踏實實地掌握一門技術,穩定地過日子,走出家門體面而受人尊重,比什麼都好。若干年後,當陳國強面臨着考大學這一決定人生命運的選擇時,這一處世觀對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選擇了報考湖南醫科大學,5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像那些他小時候崇敬的人一樣,走上了一條爲別人解除痛苦的道路。這條路比他老家的前輩們走得更遠、更長、更輝煌。

從日本學回來的“精細”

陳國強有一雙靈巧的手,這對醫生來說無比珍貴,因此他留在神經外科,挑戰大腦這最精密也最敏感、脆弱的人體器官。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神經外科處於剛剛起步階段。CT機1971年才被英美科學家發明,核磁共振還沒有出現,缺少這些高科技的診斷技術,人們對大腦的認識極其有限。做手術基本靠醫生的推測,覺得哪裏有問題,就在腦袋的哪個部位打個大大的洞,手術過程中完全憑肉眼觀察,甚至要把手伸到腦袋裏去掏出腫瘤。那時候神經外科手術中病人死亡非常正常,如果能救活一個,反倒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事。

由於和國外交流多,中日友好醫院較早開始在神外手術中引進了顯微鏡,手術精細程度提高,需要在腦袋上開的口子小了,病人的死亡率也有所下降。1997年,陳國強被派駐日本醫科大學學習一年,師從日本著名神經內鏡專家上川秀夫教授和著名垂體瘤治療專家寺本教授。對神經內鏡的學習讓他興奮不已,這條細長的黑色軟管讓他意識到,神外手術中,病人頭上的口子還可以開得再小一點,造成的創傷可以更小,病人的死亡率可以下降得更多。

除了對專業技術的學習,日本醫生做事的精細與嚴謹也深深打動了陳國強。那時他每天早晨7點鐘上班,但往往6點半日本醫生就來了,對當天要做的手術開始詳細分析和討論。每臺手術前,他們都把手術步驟清晰地畫在圖紙上,事先演示一遍。有一次手術中,一個醫生不小心用遙控器動了一下手術牀,主刀醫生當即對他嚴厲呵斥,嚇得那個醫生不停地哆嗦。由於手術過程非常細緻,日本醫生做一臺手術花費的時間較長,儘量把創傷和出血量減少到最小。這種手術觀念對陳國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他逐漸意識到,一個什麼都會幹的人,往往什麼都幹不好,一個大夫不求全能,只要在一兩個方面上做到精和專、做到最好就行了。抱着這種想法,2004年,他離開中日友好醫院,來到玉泉醫院。從一個三級醫院到二級醫院,從一個知名醫院到名氣不大的醫院,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只有他自己堅定地相信,是玉泉醫院對神經外科發展的全力支持打動了他,在這裏,他將有更加開闊的發展前景。

把病人從死亡線上解救出來

在神經外科,基本上和腦神經有關的所有手術陳國強都會做,但爲了追求“精”和“專”,他選擇了包括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等顱神經疾病的治療,以及腦室內窺鏡手術作爲自己的鑽研方向。腦室內窺鏡有軟硬之分,軟鏡比硬鏡更難控制,但靈活自如,對腦的創傷更小,治療範圍更加廣泛。陳國強成爲中國做腦室軟鏡的第一人。很多患有疑難性腦積水、腦出血等腦室疾病的病人,用傳統療法就要掙扎在死亡線上,但他用一根黑色軟管,輕而易舉地將他們解救了出來。

在“好大夫”網站上,很多患有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患者對陳國強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其實,只要知道這些病給人帶來的是什麼樣的痛苦,對這種“感激”就不難理解。面部痙攣是一種面部抽動的疾病。開始可能只是眼皮跳動,慢慢地就會發展爲臉上的肌肉間歇性抽動,先是隔十幾分鍾才抽動一下,接着是幾分鐘,嚴重的隔幾秒鐘就抽動一次。別人的側目而視讓很多患者難以承受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很多女性不敢結婚,很多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只能遠離舞臺。

三叉神經痛也是這樣,病人會覺得臉上像被刀子割了一樣疼,疼得張不開嘴巴,有人連飯都吃不了,有人十幾年沒漱過口,有人實在忍受不了疼痛而自殺。要想根治這些疾病,唯一的方法是通過手術,把壓迫大腦神經的血管“推開”。但這些纖細脆弱的神經哪能輕易挪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患者失聰、腦梗塞甚至死亡。因此這些疾病被有的醫院說成“不治之症”;有的醫院寧願割掉大腦裏一個腫瘤,也不願做這樣的手術。但在陳國強這裏,只要在耳朵後面打一個2分錢硬幣那麼小的洞,不超過2個小時,就讓這些“抽動”和“疼痛”戛然而止。就像有些人能在一粒大米上刻一首詩一樣,陳國強也在大腦神經上精雕細刻,98%的手術成功率、年治療患者1400多例,接近萬例的手術總量,讓他成爲全亞洲做這類手術最多的醫生,這些微創手術改變了無數人一生的命運。

腦積水手術是所有神外手術中,併發症最多的一個。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在大腦皮下放置一個引流管,將腦積水引到肚子或胸腔裏,這種治療方法90%左右都會失敗。陳國強說,剛當醫生的時候,他一邊看着小兒這樣治療腦積水一邊哭,沒過兩天可能發生感染或管子堵塞,孩子就死掉了。從1998年開始,他利用腦室軟鏡這根直徑3.8毫米的細管,打通了大腦中直徑2—3毫米的中腦導水管,不用放置引流管,就起到了疏通腦積水的作用,把很多孩子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如今,陳國強最關心的,是如何把這麼好的技術推廣出去。做腦室軟鏡手術並不賺錢,70多萬一臺的機器,不僅貴,保養起來還非常困難,稍有不慎就容易出問題。每臺手術收患者1000元使用費,做上一兩百臺,鏡子就該淘汰了,頂多能收回20萬元的成本。有些醫院不願意買這樣的機器,有些醫院買了,可人員未經過培訓不會操作,這都讓陳國強憂慮。他盡己之能在這項“不賺錢”的事業上打拼着,只有談起治好的患者,他的臉上才流露出了最驕傲的笑容。▲(本報記者張靜)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