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疾病預防 >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身上起有疹子,口裏有皰疹,還伴有發燒,特別折騰,不知道這手足口病的病程要多久才能好呢?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1、輕微病症:一般5—7天

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症輕微的患者,根據臨牀上的病例來看,通常從發病起有疹子的那一刻開始計算,到病癒的時間多在5—7天。在這過程中,家長要做好以下護理工作,確保孩子病情不往重症方向發展,儘快好起來。

備註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如因腸胃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水痘、傷風感冒等。

2、嚴重病症:7天以上

若孩子手足口病往嚴重病症發展,伴有: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或減慢、反覆高燒不退的情況下,一般要住院治療,這種情況下,通常病程在7天以上,多數患者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徹底好起來。

備註

手足口病病症嚴重的患兒個別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附:手足口病病程發展

1、潛伏期—發病期症狀

多數手足口病的患者在發病後立即出現咽痛、發熱,體溫多爲38℃左右,類似感冒症狀,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很快在口腔頰黏膜、齒齦、舌和齶部出現小皰疹,繼而破潰形成小潰瘍,狀如口瘡,有明顯灼痛。

2、發病1天—2天后

手足遠端出現芝麻或米粒大小、灰白色不透明、圓形小水皰,數量達數個或數十個,呈離心性分佈,不疼,不癢或有輕度癢感,皮損分佈在手掌、足底、臀部、腋下等處。

3、發病3天—5天后

此時身體各部位的皰疹液體開始吸收萎縮,乾燥脫皮,出現好轉跡象,多半患者的發燒症狀也在5天以內就體溫正常了。

4、發病5—7天后

手足口病的患者發病在5—7天后,若病症輕微的,通常已表現出基本痊癒的現象,如皰疹消退、紅疹消失、體溫正常了,若此時還伴有發燒等症狀的,說明可能皰疹已有感染,或是因護理不當造成了菌性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發燒病因。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手足口病用藥住院會好的快一點嗎

病症輕微的情況下,手足口病用藥住院也不會加快病程。

多數孩子手足口病,僅僅表現爲口痛、食慾不振、低熱、手足或臀部出現小皰疹、口裏出現潰瘍的輕微症狀,這種情況下的患者,一般無須住院,只需做好以下護理工作即可自愈。

但若是孩子手足口病發展到重症的情況下,則會出現多種併發症,以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多見,此時需儘快就醫用藥,甚至儘快住院手術纔會快點好。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2張

手足口病輕微病症如何護理好

1、及時隔離

居家隔離時限爲患兒全部症狀消失後1周,此期間患兒儘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羣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注意戴好口罩,避免飛沫傳染,多通風(如定期打開門窗等),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防止空氣傳播病毒,室內溫度與溼度適宜。

注意

手足口病痊癒後還具有傳染力,需要繼續隔離一週,一般來說整個隔離期有14天左右。

2、手足、臀部皰疹護理

(1)剪短指甲

爲了避免手足口病的寶寶抓破手上的皰疹,建議及時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可戴手套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2)勤洗手

手足口病的患者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凡是用手接觸過的食物、物品,需及時消毒,防止傳染給他人。

(3)塗抹藥物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時可塗0.5%碘伏。若皰疹破潰的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局部可塗擦龍膽紫或抗菌素軟膏;皰疹有潰瘍可以用金黴素魚肝油,以緩解疼痛,禁止外用含皮膚激素的各種製劑。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病毒藥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藥,補充維生素B、C等。

(4)清洗護理

保持疹子患處皮膚的清潔,用溫水擦浴,穿寬鬆、柔軟的衣物,並注意保持乾爽,對於臀部有皮疹的患者,應注意及時處理患兒大小便(尿不溼等),保持臀部的清潔與乾燥。

3、口痛、口腔潰瘍護理

(1)塗抹藥物

對於口裏長有口腔潰瘍的患者,可以用維生素B2粉劑、魚肝油、西瓜霜等直接塗於寶寶口腔糜爛部分,幫助病症快速痊癒。

(2)口服維生素

另外給寶寶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也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口腔潰瘍快點好起來。

(3)吃東西后用淡鹽水或溫水漱口

口痛有口腔潰瘍的手足口病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或溫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4、中低燒護理

大部分兒童手足口病初期都會伴有發燒的症狀,一般發燒溫度爲中低燒,不會超過38.5度,家長可採取以下護理措施給孩子退燒:

(1)解開衣物

兒童腋下溫度量了是發燒的話,這時可解開兒童領口、外層的衣物,或者換上輕薄的衣服,有利於兒童散熱,兒童也會舒適一些,減少哭鬧。

(2)多喂水

兒童處於發燒的情況下,體內水分容易流失較多,家長可時不時的給兒童餵食一些涼白開,補充體內水分。另外多飲水也能帶走一些熱量,調節體溫,讓兒童舒適一些,還能促進排尿,排出毒素。

(3)通風散熱

發燒的情況下,還要保證房間多通風,注意散熱,衣着寬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調,室溫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時開窗通風,使房間空氣對流。

(4)冷溼敷

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浸溼,擰成半乾,敷在患者的額頭、面部、腋下或者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每3—5分鐘更換一次,可以降低血管溫度,有利於患者退燒。也可用毛巾包着冰塊或者使用冰枕。特別是要冷敷額頭,還可以保護大腦不被燒壞。

(5)貼退熱貼

兒童在發燒的情況下,還可使用退燒貼進行降溫,一般家長給兒童貼一片退熱貼粘在兒童的額頭上即可起到降溫的效果。

(6)小兒推拿退燒

功效:清熱解表、發汗、退燒。

適宜對象:適宜100天—6歲兒童。

1.一窩風500次

操作:順時針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手背腕橫紋中點處。

功效:解表散寒兼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3張

2.推三關300次

操作:沿前臂前側,由腕橫紋直推至肘部(單向推不來回)。

功效:能培補肺氣,發汗解表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4張

3.揉外勞宮500次

操作:順時針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掌背中央中指和無名指掌骨中間。

功效:溫中散寒,發汗解表,將氣血往內調配。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5張

4.清天河水500次

操作:操作者用一隻手握住被操作者手掌,將掌心向上,拿住內勞宮穴後,再用另一隻手食指和中指併攏,由腕橫紋直推至肘橫紋。

功效:清熱解表。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6張

注意:當手足口病患兒體溫超過38.5℃,臉熱、煩躁、精神狀態不好,則必須考慮使用退燒藥,並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建議下用藥,不可以自行隨意用藥。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7張

護理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項

1、注意隨時觀察病情發展

觀察患兒:

(1)是否有新的症狀、體徵出現;

(2)是否有原有症狀、體徵的加重惡化;

(3)是否有其他危重信號出現。

2、注意定時檢測體溫

患兒居家隔離治療期間,家長及看護人應密切觀察病情,定期監測體溫,一般每4個小時可以測一次體溫,如體溫超過38.5℃(腋溫),則每1~2小時測一次體溫,並要注意有無持續高燒、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體顫抖抽搐、寒戰、驚跳、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出現幻覺或抽搐等情況,如出現以上情況的,有可能短期內進展爲重症,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3、注意消毒

(1)患兒玩過的玩具、用過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應徹底消毒;

(2)患兒的奶瓶、奶嘴應充分清洗並煮沸消毒20分鐘後(水煮沸後開始計時)使用;

(3)患兒的衣物、被褥等織物需要單獨清洗,用70℃ 以上熱水浸泡至少30分鐘;

(4)對於可以擦洗或浸泡的玩具、學習用品、某些傢俱、地面、牆壁等或其他不會浸溼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無效的,需要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劑擦拭、浸泡或噴灑;

(5)可以將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於太陽底下暴曬,但只限於陽光所能照射到的物體表面。

4、注意禁食以下食物

(1)不吃過冷過熱食物

手足口患兒,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出現潰瘍,進食痛苦,飲食溫度不宜過高,食用過熱或過冷的食物,如熱湯、火鍋、熱飲、冷飲、冰激凌、冰鎮水果等,都會刺激破潰處引起疼痛,不利於病變癒合。

(2)不吃酸、辛辣食物

手足口病患兒由於口腔內長出皰疹,容易破潰,所以不宜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黏膜加重病情。如:檸檬、菠蘿、辣椒、大蒜、生薑、花椒、大蔥、油炸、燒烤、火鍋,都應該暫時避食。

(3)不吃過鹹的食物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孩子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吃鹹食,如醃製食品、鹹魚、鹹菜、口味重的食品等,以免刺激潰瘍面,加重疼痛和病情。

(4)不吃發物

手足口病患者的飲食宜清淡無刺激性,忌食海鮮、牛羊肉、公雞、鯉魚、鴨、鵝、芒果、香菇、竹筍等發物,以免加重局部皮疹,使病程延長。

(5)不吃粗糙難消化食物

有的家長認爲孩子生病了就該補充營養,在患兒手足口病發病初期給孩子粗糙難以消化的食物,如餅乾、糯米、竹筍等,這些食物不僅會加劇孩子口腔的疼痛,還可能刺激孩子胃腸道,影響營養的吸收。

手足口病一般幾天能好 輕微手足口病如何護理好得快 第8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