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導致生腳癬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導致生腳癬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每天都要穿鞋子,不管是外出還是在家,鞋子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物件,有了它的存在,我們的腳纔不會沾上髒物,可是鞋子,也是不同的材質做成的,有些鞋子是屬於不透氣型的,穿的時間長了,腳底有汗不說,還容易滋生細菌,導致腳部有腳氣,形成腳癬,一旦有腳癬,可是非常難受的,一到天熱的季節,腳部會自覺發癢,抓了更容易傳染,不抓可是鑽心的癢,那腳癬該怎樣治療。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導致生腳癬

1、腳廯的症狀

汗皰型初發爲多數散在厚型小水皰,破裂後形成環狀鱗屑,亦可形成多環狀鱗屑,可逐漸擴延成片,皮膚逐漸增厚,自覺瘙癢。

趾間型好發於第3、4或4、5趾間,表現爲少量鱗屑,自覺奇癢。病人常不自覺的搔抓,有時鱗屑不顯着,僅感瘙癢,稱爲無症狀型,但常爲帶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爛,溼潤有滲液。

鱗屑角化型表現爲足跖、足跟及足側緣有侷限性不整形嗜紅色鱗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顯,粗糙乾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症狀較重,易致皸裂。夏季常可出現少數丘疹或小皰。病程慢性,時久皮膚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紅色毛癬菌引起,病情頑固,難以治癒。

溼潤糜爛型此型多繼發於趾間型或汗皰型,多由過度搔抓,常繼發細菌感染,局部炎性明顯,浸漬糜爛,有明顯滲出,自覺癢痛,夏季多見。

2、腳廯怎麼治

急性期足癬:滲液顯着者先用3%硼酸液溼敷,待滲液停止後,局部塗複方雷鎖辛溶液、待炎症減輕後,改用複方水楊痠軟膏塗局部,或複方土槿皮酊。

角化過度型足癬:選用複方水楊痠軟膏塗局部,或中藥浸泡、亦可選用抑菌作用較好的黃連,射干,丁香,土槿皮,半枝蓮,金錢草,伸筋草,龍膽等8種中藥等分研末混合,50g爲1劑,加豆油100ml,煎後去渣油劑外用1%Terbinafine霜外用。

鱗屑型及水皰型:局部外用複方水楊酸酊,複方土槿皮酊,1%益康唑霜,複方酮康唑霜或1%吡硫黴淨酊(或霜)。

1%比佛拉唑凝膠,治療足癬329例,經3周治療,276例臨牀痊癒,真菌檢查陰性。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導致生腳癬 第2張

3、腳廯的傳染性

足癬是引角質層厚,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溼,利於黴菌生長繁殖而起,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腳盆,毛巾時也易相互感染。

腳廯的危害

1、患有足癬的患者足部就會多汗,這些患者在穿上不透氣的鞋子的時候,就會將自己腳部的角質層泡軟,這樣寄生在局部的細菌和真菌能分解皮膚代謝物,產生難聞的惡臭,讓患者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出現尷尬情況。

2、足癬疾病還會因爲疾病的原因而導致患者的指甲受到影響,導致患者出現甲溝炎或者是其他的體股癬等疾病的發作。

3、足癬疾病因爲真菌感染,所以很容易會導致一些婦科疾病以及男科疾病的出現,導致患者患上陰道炎或者是龜頭炎等疾病,讓患者的陰部出現瘙癢以及白帶增多的情況,從而影響到患者的夫妻生活。

4、足癬疾病在患病的時期,患者的角質層會受到疾病的影響,從而導致手足皸裂,甚至出現溼疹的情況,讓患者感覺疼痛,嚴重的患者走路都會有明顯疼痛的情況。

5、足癬疾病因爲是真菌感染的疾病,所以很容易就會有傳染的情況出現,當足落地時,帶有真菌的皮屑就撒落在家裏的地板上,拖鞋裏,從而導致疾病的傳染給家人的情況。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導致生腳癬 第3張

腳廯如何預防

1、夏季天氣炎熱,對於工作的人來說,非工作時間應該儘量多穿透氣的布鞋、拖鞋、露趾涼鞋和棉質襪子。可以平時多準備幾雙鞋換着穿,等穿過的鞋徹底晾乾了以後再穿。鞋襪、腳布要定期滅菌,保持足部清潔乾燥。

2、平時愛運動的人,運動時多穿舒適、透氣、面料輕薄的鞋子,每次運動後將鞋放在室外暴曬,常清洗並更換鞋墊,運動後要及時洗澡、洗腳,穿鞋襪前一定要把各趾縫間擦乾,保持局部環境的乾爽、清潔。

3、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穿別人的鞋和襪子,洗腳盆要一人專用。足癬患者的襪子洗滌時應儘量與其他衣物分開,防止交叉感染。容易出腳汗的人不宜穿不透氣的尼龍襪和膠鞋。並且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天天洗腳,勤換襪子,保持鞋襪的乾燥。

4、避免到不清潔的浴池、游泳池洗浴和游泳,不在公共遊泳池、浴室、健身房等地方赤足行走。這些都易導致足癬的傳染。

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導致生腳癬 第4張

總結:平時最好穿些舒服、透氣、面料輕薄的鞋子,多備幾雙鞋子,不要總是穿一雙鞋子,還要經常清洗鞋子、鞋墊,穿後放太陽下暴曬,平時洗腳也不要與其他人共用一個腳盆與洗腳布,擦腳布也要經常放到太陽下曬,去公共浴室最好自己帶雙拖鞋,那裏面的公共拖鞋細菌最多,足癬疾病因爲是真菌感染的疾病,所以很容易就會有傳染的情況,有了腳癬最好不要用手扣、抓,長時間也會傳染到手部。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