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微”時代來臨需警惕僞健康信息陷阱

“微”時代來臨需警惕僞健康信息陷阱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體質有酸鹼之分,酸性體質容易患癌;指甲根部的‘小月牙’能反映健康狀況;珍愛生命,是不是需要遠離WIFI……”時下的信息時代,打開微博、微信,五花八門的“健康文章”“愛心貼士”充斥其中。看似健康信息填滿生活,卻隨時隨地可能掉入上述僞健康信息陷阱。

“微”時代來臨需警惕僞健康信息陷阱

爲深入瞭解城市居民獲取健康知識的渠道、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及訴求,知名市場調研和諮詢機構KantarHealth於今年9月~10月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開展了“公衆健康知識獲取與認知現狀”調查,相關結果於近日在京公佈。

八成多受訪者關注健康知識

知識獲取渠道多樣化

據瞭解,此次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2044份,樣本涵蓋了各個年齡層。結果顯示,86.5%的受訪者表示關注醫學及健康知識。其中,17.0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對醫學及健康信息“非常感興趣”,感興趣的佔30.73%,興趣一般的佔38.84%。對該類信息不感興趣的僅佔一成多。

調研結果顯示,居民獲取健康知識的渠道非常多,其中電視仍是城市居民獲取健康知識的最常用渠道,醫生等專業人員排名第二。分別有33.3%、29.6%、23.4%的受訪者表示,會通過網站、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獲取健康信息。

過半受訪者汲取“微”知識

真假難辨隱憂不少

調查發現,雖然網絡和社交媒體還沒有成爲最主要的醫學及健康知識獲取途徑,但已經顯示了巨大的影響力:有53%的受訪者表示,曾將網絡、微博、微信所傳播的健康知識應用於生活。與這一數據相對應的是,近期,一些知名醫學科普網站和醫學專家痛批這些來自微信、微博的知識常常違背醫學常識,健康陷阱多。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普遍表示,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的背後有着不少隱憂,主要包括廣告植入、真假難辨;信息量大、無法辨別;信息碎片化、不夠深入等。因此,近九成受訪者表示對目前的健康信息傳播渠道和內容不滿意,或認爲有待加強。

國家健康教育首席專家胡大一教授分析,當前的電視廣播節目、網絡信息,看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實多爲某些藥品、保健品的“托兒”,“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科普好粥”。

四成受訪者有病先不求醫

網上問診凸顯科普短板

根據調研結果,受訪者在發現自己有健康問題時,第一時間的反應也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大多數(59.7%)受訪者選擇直接去醫院看醫生,還有近四成受訪者會首先通過各種方式瞭解一下自己的病情,僅3.1%的受訪者在遇到健康問題時選擇“聽之任之”。

但令人擔憂的是,選擇先通過其他渠道瞭解病情的受訪者,選取的渠道卻並不一定靠譜,選擇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爲:諮詢親友,網絡搜索引擎查詢,書籍查詢,微博、微信查詢。

在胡大一看來,這些途徑中都容易出現僞科學、科學打架、魚目混珠、造謠傳謠等問題。這提示,一方面要加強對上述渠道健康類信息的打假、監管,另一方面要打造權威公正的健康知識傳播途徑。當前不少熟悉微媒體和網絡使用技術的專業醫生,正在嘗試建起科學、中立的網上醫學科普陣地。相關新聞、出版機構也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細緻地製作健康節目和欄目,刊發權威科普文章,出版編輯科學、準確、有時效性的醫學科普書籍。

“我理解的健康信息要有‘六性’,即公益性、科學性、權威性、通俗性、趣味性、時效性。具備這‘六性’的健康信息傳播,纔會提升公衆的健康信息識別、獲取能力以及健康素養和智慧,從而形成完善健康傳播與加快素養增強、提升健康水平之間的良性循環。”胡大一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