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生態健康:環保税一劑治污良藥

生態健康:環保税一劑治污良藥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閲讀: 74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中

中國政法大學財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

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税法》正式施行,標誌着一個全新的税種——環保税開徵,而徵收了近40年的排污費退出歷史舞台。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團隊預測稱,環保税規模將遠超排污費,年徵收或達到500億元。

從行政管理到法律制約

1979年我國頒佈的《環境保護法》確立了排污收費制度。2003年,國務院公佈的《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對排污費徵收、使用的管理作了進一步規定。《人民日報》報道指出,2003~2015年,全國累計徵收排污費2115.99億元,繳納排污費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户累計500多萬户。

“排污費制度對於防止環境污染髮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税收制度相比,排污費制度存在費率設計不合理、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幹預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中表示,排污費的徵收標準遠低於污染治理成本,這就導致不少企業寧願繳納排污費,也不願改進生產工藝或進行污染治理,違背了以收費達到減少污染的初衷。而不少地方政府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給一些重要企業免徵性政策,少繳納或不繳納排污費,也加劇了污染的惡化。

中國政法大學財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指出,從治理方式上看,收取排污費屬於行政手段,徵收環保税屬於法律手段,兩者的理念和效果完全不一樣。在他看來,税收制度更具有規範性、權威性、公開性,可減少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干預,有效解決企業欠繳排污費問題。一方面能倒逼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轉型升級,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建立起“企業多排多繳税,少排少繳税”的良性機制。另一方面徵收環保税能增加地方收入,地方政府用於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相應提高。

生態健康:環保税一劑治污良藥

五類情況可減免

按照穩步推進費改税的政策銜接原則,環保税採取“税負平移”,即徵税對象和範圍與現行排污費保持一致,均為直接向環境排放的大氣、水、固體和噪聲等污染物。税額標準也是以排污費收費標準為基礎。比如,大氣污染物税額為每單位1.2~12元;水污染物税額為每單位1.4~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税額為每噸5~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税額為每月350~11200元。

與排污費相比,環保税也有所不同。中國政法大學財税法研究中心教授施正文指出,“地方可統籌考慮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要求”,在規定税額幅度內確定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體適用税額,最高浮動幅度為10倍。

記者瞭解到,黑龍江、福建、新疆等12個省份按低限確定税額,其大氣、水污染物税額分別為每污染當量1.2元和1.4元;內蒙古、海南、雲南等12個省份税額處於中間水平;北京、天津、河北等6個省(市)税額處於較高水平,北京市的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體税額均採取最高值,為每當量12元和14元。

此外,增設了一項減免的規定,即納税人排放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於規定排放標準30%的,按原來的75%徵收。徵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税務機關,環保部門起配合作用。而且,以下幾種情況可免徵環保税:1.農業生產(不包括規模化養殖)排放污染物的;2.機動車、鐵路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3.依法設立的城鄉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污染物,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4.納税人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5.國務院批准免税的其他情形。

生態健康:環保税一劑治污良藥 第2張

重污染加工業重點監管

據行業預測,大氣污染物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工,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5個行業繳納的環保税,將佔全部大氣污染物環保税收入的88%。水污染物中,化工、造紙、醫藥、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發酵和釀造、製革等8個行業繳納的環保税將佔80%。

馬中認為,環保税的開徵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綠色税收”體系,其環保意義遠大於財政收入意義。他也提出兩點擔憂,一是,税率區域差異化太大。各地環境承載量不同,存在區域差異化本是好事。但不同省份税額可調控的幅度高達10倍,這會給重污染企業可乘之機,從高税額的省份轉移到低税額的省份。二是徵管模式變為“企業申報、税務徵收、環保協同、信息共享”,這需要税務部門和環境部門的協作,才能保證企業申報的污染物排放量數據準確。如果雙方配合不當,環保税的落地也會經受考驗。

“某些地方政府為了獲取税收利益,可能採取投機行為,將污染物排放到其他省份,而在自己區域內製定較低税率,來追求經濟發展和財政增收。一些企業會將税負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而不去矯正自身的排污行為。”施正文建議,中央應當儘快建立環保税法實施的跟蹤、調研和評估機制,比如税法施行1年以後,要對各地實施效果開展評估,進一步調整完善。

“開徵環保税並不是以取得税收收入為目的。制定和調整環保税的政策,不是為了多收税,而在於通過税收槓桿,引導排污單位自覺矯正排污行為,調整經營範圍,改進技術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形成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理念,促進全社會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施正文説。

生態健康:環保税一劑治污良藥 第3張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