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十餘年沉澱 遠端會診助力破解醫改之困

十餘年沉澱 遠端會診助力破解醫改之困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3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天壇醫院於2001年正式組建遠端會診中心,發揮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外科及神經影像研究所優勢,開展遠端會診、遠端培訓業務,尤以遠端影像會診見長。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遠端會診中心會診量不斷攀升,至2014.11.1共完成25萬餘例遠端會診及培訓,會診量已超過年5萬例、日平均會診量在150-200例。

十餘年沉澱 遠端會診助力破解醫改之困

遠端會診,是伴隨資訊化技術發展而開始的一項醫療業務,它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高科技影像、聲音採集裝置和專用的遠端會診軟體,依託獨立的數字專線網路,在相隔數千公里的兩地實現快速、可靠的互動式會診。

參與遠端會診的基層醫院主要集中在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的西北、西南等偏遠地區。通過遠端會診當地患者不用長途跋涉到北京而願意留在當地治療,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縱向流動。通過北京的大專家出具影像報告、進行視訊會診、遠端培訓一系列遠端會診工作,基層醫生的診斷水平提高了構建協同醫療平臺。

累計會診25萬例實現優勢醫療資源下沉

十餘年沉澱 遠端會診助力破解醫改之困 第2張

2014年11月18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察哈爾右翼中旗醫院,一對年輕夫婦帶著2歲的女兒坐在醫院的電腦螢幕前,神情焦慮而充滿期待。螢幕的另一端,是幾百公里外的北京天壇醫院遠端會診中心,與之“面對面”的是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著名小兒神經外科專家馬振宇。

一年多前,邢某的女兒剛出生沒多久便出現異常,頭顱快速增大,頭部無法抬起,每天抽搐三、四次,到醫院查出患有腦積水並雙頂葉白質發育不良,由於病情嚴重,醫生表示無法治癒只能控制。愛女心切的邢某不願就這麼放棄,過去一年多,全家人帶著女兒四處求醫,甚至開始聽信各種“小道訊息”,用了不少偏方,積蓄花光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讓本身一貧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

生活陷入絕望的邢某帶著女兒到旗裡上訪,希望得到幫助。一位從北京下派到當地的官員接待了邢某並提出可通過遠端會診,找到北京的專家為其看病。11月18日下午4點,在察哈爾右翼中旗醫院影像科段主任的陪同下,遠端會診正式開始。馬振宇教授在閱讀患兒資料並詳細詢問了患兒病情後,給出診療意見——雖然根治有困難,但可以通過抗癲癇治療改善症狀,控制病情發作,提高生活質量。並給出適於該病情長期服用的癲癇用藥建議。“聽了北京專家的建議,家屬總算是安心了,”察哈爾右翼中旗醫院影像科段主任說,邢某此前總是聽信謠言,認為各種偏方可以治癒女兒的病,“四處奔波,病急亂投醫,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案,花了很多錢。”

察哈爾右翼中旗醫院是天壇醫院遠端會診中心上千家合作基層醫院之一。當地醫院無法確定的影像資料、疑難雜症病例,通過遠端會診中心,找到北京的專家進行影像或臨床會診。遠端會診在醫學專家和病人之間建立起了超越物理距離的聯絡,“如果沒有遠端會診的話,這些病例中有三分之一是可能轉診的。”段主任說,有了遠端會診,轉診率降低,患者願意留在當地治療,節省了大筆到外地就診的路費、家屬陪同費、住院醫療費等等開銷。

“新醫改”改革政策健全分級診療體系

我國人口的80%分佈在縣以下醫療衛生資源欠發達地區,而醫療衛生資源80%分佈在大、中城市,醫療水平發展不平衡,三級醫院和高、精、尖的醫療裝置也以分佈在大城市為多。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三級醫院接受專家的治療,造成基層醫院病人紛紛流入市級醫院,加重了市級醫院的負擔,造成床位緊張,而基層床位閒置,最終導致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和浪費。

“新醫改”提出要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通知中強調,“引導患者在基層就醫,推動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通過技術合作、人才流動、管理支援等多種方式推動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縣級醫院和城市大醫院之間分工協作機制。”遠端會診,將在健全分級診療體系當中發揮作用。

衛生資訊化是我國新醫改所提出的“四樑八柱”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訊化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也能拉動醫療服務結構體系的變革,已成為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部高度重視資訊化建設,特別是看病難、看病貴矛盾突出的偏遠地區,遠端會診等現代資訊化手段將成為醫療服務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

專家幫帶基層醫生水平提高構建協同醫療平臺

隨著國家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基層醫院硬體裝置逐步完善,提升基層醫生水平便成為當務之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佈的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發達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大醫院要與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裝置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讓基層醫院的醫生技能得到提升,是遠端會診的另一價值所在。“可以說對醫生的幫助更大,這是切身的感受,我們有一些模擬兩可的、不確定的地方,通過專家遠端會診的過程,可以看專家是從什麼角度、怎樣考慮的,相當於遠端進修了。”察哈爾右翼中旗醫院影像科段主任認為。

2001年,天壇醫院遠端會診中心組建之初,最大的會診需求來自於基層醫院引入CT、MR等大裝置後醫生不會讀片,但凡基層醫院有大裝置檢查,便全部上傳找專家閱片,寫影像報告。隨著遠端會診開展的這些年,一些早期的合作基層醫院很多醫生現在都能自己寫報告,僅將疑難病例上傳。譬如大邑骨科醫院,最初每日會診量達30例之多,現在會診量為每日10例甚至更少。

其次,會診型別在以往以影像為主,臨床會診量很少,僅為每年300例左右,但今年開始臨床會診量比去年翻番,並呈逐漸走高的趨勢。

十餘年沉澱 遠端會診助力破解醫改之困 第3張

另一個有意思的資料是會診部位的變化:影像會診由原本2/3為頭顱脊髓片子,變為目前2/3位體部的片子。MR在神經等軟組織疾病診斷上有優勢,基層醫院最初引進MR後主要用於神經脊髓疾病診斷,因此最初會診中心影像會診部位大部分為頭顱、脊髓。經過十幾年的專家幫帶,長期參與影像會診的基層醫院醫生大部分已會看頭顱、脊髓片子,開始上傳胸部、腹部疑難病例。

“我們神經內科很強大,有很多疑難病例,其他基層醫院見不到,也不能把醫生都派來學習,我們每週二神經內科病例討論的時候,通過遠端系統進行實況轉播。”據介紹,應幾家醫院要求,目前北京天壇醫院新開展了這一遠端教育專案。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