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母嬰保健 > 寶寶餵養指南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

寶寶餵養指南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新手爸爸媽媽們都來看看!

新生兒階段餵養重點

1天大的寶寶胃容量大概是5至7ml,或是一個玻璃彈子球差不多大小。剛分泌的少量的初乳正好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

第3天,新生兒的胃容量增到30 ml左右,或是一個大號玻璃球那麼大。少量,頻繁的餵養能保證寶寶獲得他所需要的母乳量。

第7天,新生兒的胃容量大概爲60ml左右,或是一個乒乓球大小。繼續頻繁的餵養能保證寶寶獲得他所需要的母乳量,同時也確保媽媽的產奶量能滿足寶寶的需求。

未滿月的寶寶,如果一次睡覺超過4小時,應叫醒餵奶。滿月後一般不用刻意叫醒餵奶。

大約寶寶10天以後的食量大約爲每次90~120ml就足夠了。

母乳寶寶按需餵養,不拘泥於具體時間。不要用你吸出來的奶量來衡量寶寶一次吃的量,就認爲寶寶吃的不夠。

配方奶寶寶在月子裏一般也是隻要寶寶是因爲飢餓而哭奶,就應餵養。慢慢寶寶會形成自己的吃奶規律,媽媽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一般每3-4小時寶寶就要吃一次。

寶寶餵養指南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

1-6個月餵養重點

母乳餵養的寶寶

在一天24小時裏面,通常喂寶寶8-12次。具體餵養時間可以不固定。兩次餵奶間隔可長可短。每天至少會有6次小便(尿溼4-8個尿不溼),通常還會有3-4次大便。滿月時每日攝入奶量大約在720ml左右。

怎麼知道寶寶是否吃飽

線索1:看尿布。第個月每天至少尿溼6次尿布。通常有3-4次大便。隨後大便次數慢慢減少到1天1次或隔天1次。

線索2:聽聲音。寶寶吃奶的吞嚥聲,一般連續吸允幾下後就有吞嚥聲。如果寶寶吃完奶後表現的很滿足,說明寶寶吃飽了。

線索3:體重增長情況。如果餵養充足,寶寶前3個月每月增加420~840g體重。寶寶在3~6月,體重每月增長在420g左右。

如果你重返職場,感覺奶量有所下降;下面方法有助於你增加奶量:

1、嘗試給寶寶增加餵奶的次數

2、定時使用吸奶器來增加泌乳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

1、出生幾天,如果是吃配方奶的寶寶,每次食量會達到60~90ml

2、滿月後:每次120ml,每4小時一次

3、第2個月寶寶每次能大約吃完120~150ml的奶

4、寶寶到第4個月可以一次吃完150~180ml的奶,具體攝入量還會因人而異,總攝入量一般在750~900ml

5、寶寶在第5個月,每次吃完180~210ml的奶

6、寶寶在第6個月:每次180~240ml,每天4~5次

寶寶餵養指南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 第2張

半歲到2歲餵養重點

寶寶單次吃奶上限最大不能超過240ml,一天總量配方奶不超過960ml;具體到每個寶寶有個體差異性,未必每天,每次都相同,也未必都能達到推薦量。

寶寶會根據自己的個體需求不斷調整攝入量,所以不用太糾結某個定量。只要寶寶精神狀態好,生長髮育正常,就是沒問題的。

7~9月寶寶,每天保證600~800ml奶基礎上添加2~3餐輔食

10-12月寶寶,每天保證600ml奶基礎上添加2~3餐輔食

1-2歲寶寶,三餐兩點基礎上保證500ml奶量。

2歲以上寶寶,三餐兩點基礎上保證400ml奶量。

寶寶餵養指南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 第3張

餵養寶寶遇到的問題

1、怎麼喂寶寶吃母乳纔不疼?

正確的含乳方式,可以防止乳頭疼痛和皸裂。

每次餵奶應該變換嬰兒姿勢,分散乳管承受來自同一方向的壓力。媽媽需要幫助寶寶正確含住乳暈而不僅僅是乳頭部分。

2、乳房腫脹怎麼辦纔好?

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經常給寶寶吃奶,兩次餵奶間如果腫脹可以擠出一點。

儘量每次讓寶寶兩側乳房都吃到,可以在餵奶前熱敷,熱敷有利於循環加快,促進乳汁的流動;如果還是腫脹,還可以在哺乳後冷敷,冷敷可以緩解脹痛。

3、乳腺炎怎麼辦?

得了乳腺炎,一般治療方法就是排空乳房(寶寶吸,或吸奶器吸);服用抗生素或輸液。

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開哺乳期可以吃的抗生素。不要停止餵奶,否則乳腺炎會加重。得乳腺炎期間,母乳並沒有被感染,所以哺乳不會傷害寶寶。

4、寶寶前6個月有好幾次猛長期?

是的。寶寶飛速生長階段常出現在2~3周大時;然後是6周左右;3個月左右還有一次。

在這些飛速生長階段,寶寶會不停的想要吃奶,不是你的奶少,更不是寶寶沒吃飽。寶寶這期間頻繁吃奶,媽媽的乳房就會對這一頻繁的餵養需求做出反應,提高泌乳量,而不要人爲的添加奶粉。

5、寶寶白天晚上都是哭,就想要抱着,怎麼辦?

很可能是個高需求寶寶。

這一類型的寶寶總需要長時間抱着,哄着,喜歡大人抱着走來走去。他們常喜歡時不時的趴在媽媽身上吃兩口奶當“點心”,然後就去小睡一下下,有時候半小時不到,又醒來。

這類寶寶雖然比較難帶,但通常體重增加都在正常範圍。可以考慮用嬰兒揹帶或其他可以將嬰兒背在身上的工具,或者搖籃都有助於讓寶寶安撫下來。

6、嬰兒不能喝純牛奶,這是爲什麼呢?

1歲內的寶寶都不能喝牛奶。原因是牛奶不能被嬰兒輕鬆的完全消化。但母乳或配方奶可以。

純牛奶含有高濃度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會給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兒的腎臟帶來負擔。純牛奶缺乏足夠的鐵和嬰兒所需的其他營養素。因爲不應該給1歲內的寶寶餵食純牛奶。

當寶寶滿1歲後,可以嘗試給寶寶喝純牛奶。待接受後,純牛奶可以作爲1歲+寶寶奶類的主要來源。但必須同時保證寶寶能攝取足夠營養均衡的食物(主食、魚、肉、蛋、蔬果等)。

7、多大的寶寶開始補充維生素D,寶寶如何補鈣補維生素D?

出生後2星期寶寶開始補充。母乳寶寶開始補充預防量維生素D 400IU/d可以到2歲。(2歲以後,孩子戶外時間特別多,當地太陽光照充足,也沒有什麼霧霾,就可以不用再補了。)

如果是純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基本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

混合餵養的寶寶理論上需要換算出配方奶每天攝入的vd量,補差額至400IU/d;如不會換算,每天配方奶不足500mL的,照樣每天補維生素D 400IU,如配方奶量在500~1000mL的,補充量減半即可。

8、寶寶需要補鐵嗎?

0-6個月:每日需鐵量0.3mg,主要來源爲母乳、配方奶,一般不需要額外補鐵,除非是被確診爲缺鐵性貧血的寶寶。

6個月~-1歲:每日需鐵量10mg,主要來源爲母乳、配方奶、紅肉類、動物血液、動物肝臟類、魚類;一般不需要額外補鐵,除非是被確診爲缺鐵性貧血的寶寶。

一旦被確診爲缺鐵性貧血,應儘快使用鐵劑。這是因爲兩歲以下的小寶寶鐵缺乏可損害其認知能力,嬰兒期的鐵缺乏更可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發育損傷,這一影響可持續至成年。

如果確診爲缺鐵性貧血應考慮補劑,補鐵效果較快,會減輕神經發育損傷。食補一般時間較慢。

9、寶寶可以喝水和果汁嗎?

6個月以內的寶寶一般情況不需要額外加水。需要補充水分的情況,喝奶就可以做到。寶寶6個月後添加輔食後,需要額外的水。可以少量給予。

寶寶一時不願意接受也沒有關係,寶寶早晚都會學會喝水。你可以想些辦法多嘗試。不建議給1歲以內的寶寶喝果汁,哪怕是鮮榨的果汁。

讓寶寶養成喝果汁而不是喝白水的習慣,可能會導致他們長大後只願意喝甜飲料,這可能會導致超重、肥胖、蛀牙等問題。

10、寶寶總是吐奶怎麼辦?

吐奶是寶寶這個階段的常見現象。有時候是因爲給寶寶喂的奶超出了寶寶的胃容量,有時候是因爲打嗝,把剛吃的奶吐出來了。

嬰兒吐奶一般不需要特別擔心。隨着寶寶長大,吐奶現象會越來越少。但如果寶寶頻繁且嚴重嘔吐,吐出東西含黃綠色、棕色液體,甚至有濃臭味,或有發熱、拉肚子、精神狀態不好、尿少等,就應儘早去醫院了。

徹底解決吐奶問題是不太現實的,但有些緩解的辦法值得嘗試。

預防緩解吐奶的方法有:

1、餵奶前儘量沒有哭鬧;

2、不躺着吃奶;

3、寶寶吃奶過程中避免被打擾;

4、吃配方奶的寶寶吃3-5分鐘就應該拍拍嗝;

5、吃完奶後豎抱寶寶半小時,不劇烈玩耍;

儘量在寶寶極度飢餓前餵奶,避免寶寶一次食用超量;

11、寶寶順產,腦袋有點變形,眼白上有紅點?

有些陰道分娩的寶寶出生時頭部會被擠壓拉長,看起來有點變形,有時還會有些水腫,其實不用太緊張,一般都會在1周左右消失。

如果是頭顱血腫,一般需要2~3個月纔會消失。眼白內的出血點大約會在3-4周內消退。

12、寶寶臍帶結痂多久能掉?

寶寶臍帶殘根一般在10~20多天左右脫落。儘量保持臍部的清潔和乾燥。用尿不溼的家長要注意不要超過臍部水平位置,以免摩擦導致結痂癒合不良(或污染的尿不溼浸沒臍帶殘端)而感染。

如果臍部出現黃色有臭味的分泌物;臍帶部位一碰就哭,或者是超過3周還沒脫落,或是脫落後長了肉芽,則需要就醫。

13、寶寶囟門什麼時候閉合?

後囟門一般在寶寶2~3個月左右閉合。我們平時看到寶寶前面的囟門,一般在寶寶24個月內閉合,大部分是在1歲半左右閉合。囟門可以輕輕觸碰,不用特別緊張。

14、寶寶需要剃胎髮嗎?

寶寶出生時自帶的胎髮,不論黑黃還是濃稀,胎髮都會在6個月內逐漸脫落,然後被成熟的頭髮所代替。所以不用刻意去剃,也都會自己脫落。

15、寶寶臍疝怎麼辦?

有些寶寶腹部很鼓,當寶寶哭鬧時,臍部有一塊凸出。多不嚴重,一般會在寶寶1-1.5歲自行緩解。

家長不需要做額外多餘的事情,不需要做任何對凸出部位施壓的事情,用硬幣綁在肚臍上或者是綁疝氣帶,這些做法對寶寶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家長可以儘量在寶寶哭鬧時積極安撫,減少哭鬧時間。

寶寶餵養指南 生完孩子頭一年,寶寶的餵養重點都在這裏! 第4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