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網上心理測試別太當真

網上心理測試別太當真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肖蓉

憑直覺選個圖形,看看自己屬於哪類性格;回答幾個問題,預測一下職業發展……如今網絡上所謂的“心理測試”五花八門。每個人都有探索自我的衝動,而簡單易行的心理測試似乎提供了一種途徑。有人從中獲得滿足,也有人對此疑慮重重,這些測試到底靠不靠譜?

爲了解人類的個性和行爲,科學家們製作了許多心理量表和測驗,通常分爲智力測評、人格測驗、臨牀測驗、職業測驗等。智力測驗可用於評定一個人一般能力水平和表現特點;人格測驗則可用來預測一個人獨特而相對穩定的行爲、心理特點;臨牀測驗則常用於評估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心理障礙的篩查和輔助診斷,如評估抑鬱、焦慮、兒童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而將這些測驗應用於職業指導與選拔就產生了職業測驗,既可爲單位選撥人才,評估求職者的心理素質是否符合崗位需求,也可用於指導個人擇業或進行職業規劃與發展的諮詢。

網上心理測試別太當真

一些網上小測試看上去有類似功能,但與正規心理測量相去甚遠,我們稱其爲趣味心理測驗。相比正規心理測驗嚴格的編制過程、較高的科學性和可信度,趣味心理測驗更多依靠編制者的經驗、想象和道聽途說,偏重娛樂性,不夠規範,不靠譜的居多。我們有時覺得這些測試“很準”,只是因爲它們的結果都模棱兩可或是人類共性,讓人信以爲真。所以,做趣味心理測驗,圖個開心無妨,但切勿以此來“瞭解”自己和指導行爲。

當然,除了趣味測試,網上確實也有一些正規、科學的心理自測題。比如,答一套智商測試題,計算出自己的智商得分;完成一組心理疾病篩查量表,獲知自己是否患病等。對此,自測者也要警惕,因爲“量表是真,解釋有異”。這是指,對任何一個測試結果的解讀,都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業餘的自測者不能僅僅根據一個測試得分給自己貼標籤、下結論,這很容易造成心理負擔。比如,某段時間你心情不好,做抑鬱篩查的分值就會偏高,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就患上了抑鬱症。

網上心理測試別太當真 第2張

出於瞭解自我的心理需求,人們對心理測試尤爲熱衷,但測驗時一定要弄清目的。如果只是爲了娛樂,網上的趣味測試做做無妨,有時測試結果符合自己的預期,還能獲得滿足感。但若是爲了求職、謀發展,或想知道自己是否患病,必須慎重對待。最好的做法是到專門的機構如醫院心理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接受心理測驗服務,進行正規測試,獲得專業解釋。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