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宮頸炎引起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宮頸炎引起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宮頸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很多女性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的了宮頸炎,並且也很費解。今天給大家解答一下。宮頸炎是怎麼引起的?宮頸炎症狀是什麼?宮頸炎怎麼治療?想知道就一定要看下去。

宮頸炎是怎麼引起的

1、機械性刺激或損傷:很多患者患有宮頸炎都是因爲性生活、人工流產或是自然流產,分娩以及診斷性刮宮等等的原因,這些事導致宮頸炎主要的原因,成年女性應注意避孕,避免或減少人工流產手術,注意產後衛生,避免產後感染。

宮頸炎引起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2、病原體感染:常見的患有宮頸炎的原因就是因爲病原體感染,這裏的病原體主要是:1)內源性病原體: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和厭氧菌等。2)性傳播疾病病原體:淋病奈瑟菌及支原體衣原體。3)其他:原蟲中有滴蟲和阿米巴。特殊情況下爲化學物質和放射線所引起。

3、化學物質刺激:像是經常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也是導致宮頸炎的一種原因,還有就是將栓劑放入陰道,這些都是導致宮頸炎的重要因素。

4、陰道異物並感染:陰道內有異物感染引起宮頸炎,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注意去除異物。

宮頸炎危害

1、流產:宮頸炎使組織變化,彈性下降,會使產程不順利或引發流產;嚴重的宮頸炎還會影響性生活。

2、併發症:患宮頸糜爛後,容易造成其它器官炎症,如:宮頸炎的病原體可以上行造成子宮內膜炎;可以通過宮旁韌帶、淋巴管蔓延引起慢性盆腔炎;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區,可引起泌尿系統的疾病而出現尿痛、尿頻或排尿困難等刺激症狀。

3、易引發更深度的病變:由於慢性炎症長期刺激,可造成裂傷、息肉、外翻及囊腫等更深度病症。

4、增大癌變機率:患有宮頸炎的婦女,其宮頸糜爛後宮頸癌發生率高於普通人羣近十倍,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宮頸管增生而來的柱狀上皮可發生非典型增生,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就會逐漸向宮頸癌前病變方向發展,因爲宮頸糜爛常常合併HPV感染,它是引起宮頸癌的可疑信號之一,這一發展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

宮頸炎引起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第2張

宮頸炎預防

1、搞好計劃生育,避免計劃外妊娠,少做或不做人工流產,採取避孕措施,儘量避免多次人流對宮頸的機械性損傷。同時婦科手術操作要嚴格無菌,防止醫源性的感染、損傷。

2、注意經期、流產期及產褥期衛生,經期、產後應嚴禁性交、盆浴,避免致病菌乘虛而入。

3、慢性宮頸炎與宮頸癌有一定的關係,故應積極治療。

4、保持外陰乾燥。外陰清潔使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更適合。

5、儘量減少人工流產及其他婦科手術對宮頸的損傷。

6、在治療慢性宮頸炎的過程中應禁止房事。經期停止局部上藥。治療期間要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7、避免分娩時損傷宮頸,如發現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並使用抗生素。

8、定期做婦科檢查,發現宮頸炎症予以積極治療。

9、平素房事有度,避免房勞過度。注意性衛生,配偶要注意清除陰莖的包皮垢。

10、注意鍛鍊身體,適當注意營養衛生,保障身心健康。

宮頸炎症狀是什麼

宮頸炎主要症狀是白帶增多。

急性宮頸炎白帶呈膿性,伴下腹及腰骶部墜痛,或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徵。

慢性宮頸炎白帶呈乳白色黏液狀,或淡黃色膿性;重度宮頸糜爛或有宮頸息肉時,可呈血性白帶或性交後出血。輕者可全身無症狀,當炎症沿子宮骶骨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墜脹感及痛經等,每於排便、性交時加重。此外,黏稠膿性的白帶不利於精子穿過,也可引起不孕。

症狀

1.急性宮頸炎:白帶增多,呈膿性,伴腰痛,下腹不適。

2.慢性宮頸炎:白帶多,呈乳白色,粘液狀或白帶中夾有血絲,或性交出血,伴外陰瘙癢,腰骶部疼痛,經期加重。

宮頸炎引起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第3張

體徵

1.急性宮頸炎,婦科檢查,宮頸充血,水腫,有觸痛;

2.慢性宮頸炎,婦科檢查,宮頸不同程度的糜爛,肥大或有息肉。

宮頸炎早期症狀

1.白帶增多:有時爲宮頸炎的症狀的唯一表現。通常爲粘稠的粘液或膿性粘液。有時慢宮頸炎早期症狀性宮頸炎的症狀表現爲分泌物中可帶有血絲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觸性出血。由於白帶的刺激可引起外陰瘙癢。

2.有陰道流血的現象,表現爲接觸性出血,經期延長,週期縮短,經量增多等。還有陰道排液增多,呈白色或血性,有時可稀薄如水樣或米湯樣,腥臭味。到了晚期因癌組織破潰,組織壞死,繼發感染等,會出現大量膿性或米湯樣惡臭白帶。

只有瞭解疾病的症狀才能更好的應對接下來的治療。那麼以上就是關於慢性宮頸炎的一些介紹,慢性宮頸炎相比急性宮頸炎來說,治療更加困難,並且不易治癒,所以當女性朋友們患上了急性的宮頸炎後,一定要重視治療,並且注意徹底的治癒,防止形成慢性宮頸炎。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