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得了腸炎如何治療 有哪些注意事項

得了腸炎如何治療 有哪些注意事項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80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的食物進入胃部以後,都是由腸胃來消化的,如果你長期食用冰箱裏拿出來的東西直接食用而且不經過加工再吃;飢一頓,飽一頓,還會暴飲暴食,給腸胃增加負擔,經常吃生冷、油膩、不潔的食物;甚至爲了工作與學習或者是其他原因而過度勞累、熬夜,飲食長期不規律;甚至會忽略食物的保質期,而食用過期食物,腸炎不找上你纔怪,腸道也很脆弱,它沒有你想象中的堅強,請隨時保護好它。

得了腸炎如何治療 有哪些注意事項

1、腸炎怎麼治療

中醫認爲十二指腸炎屬於“胃脘痛”範疇,本病多由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情志不暢、肝鬱氣滯或脾胃虛弱、中氣不運所致。病位在胃脘,與肝脾關係密切,早期多爲實證,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1.1、寒邪犯胃證:症狀見胃痛暴作,疼痛如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熱痛減,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弦緊。治則爲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方選良附丸加減(高良薑10g、香附10g)。

1.2、宿食停滯證:症狀見胃脘脹痛拒按,噯氣或矢氣則舒,噯腐吞酸,進食加重,不思飲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膩,脈滑等。治則爲消食導滯、理氣和胃。

1.3、肝胃氣滯證:症狀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噯氣頻頻,善太息,舌苔薄白,脈象多弦。治則爲舒肝理氣、和中止痛。方選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藥15g、枳殼10g、陳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

2、腸炎的檢查

2.1、X線鋇劑檢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牀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黏膜淺表病變。

2.2、內鏡檢查:臨牀上多數病變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查很有價值,對於慢性或疑爲全結腸患者,宜行全結腸鏡檢查。

得了腸炎如何治療 有哪些注意事項 第2張

3、腸炎的診斷

因病原不同而異。一般應根據病史和臨牀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原菌如沙門菌感染可作血培養。病毒性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原和抗體。寄生蟲性腸炎可直接鏡檢,尋找病原體及其蟲卵。

腸炎的危害有哪些

腸炎當中最令人感到恐懼的則是會引起腫瘤,由於腸炎的發生會導致我們的腸道阻塞,長時間的堆積很容易給腸道帶來疾病,而這樣的疾病往往很容易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腸炎的變化情況。

患有腸炎的患者最容易出現的現象就是在大便的時候會拉出血,如果發現自己在大便的時候有出血的症狀,就一定要引起重視,腸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也可以根據大便拉出血的症狀來判斷。

腸炎還有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反應,這種現象是屬於腸炎當中的併發症。這樣的一種併發症非常容易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來說出現了這樣的併發症現象,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已經受到了一半的威脅。

得了腸炎如何治療 有哪些注意事項 第3張

預防腸炎時的注意事項

腸炎是發病率較高的腸胃病,也是危害較大的一種病。急性腸炎多由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爲急性和慢性兩類。在生活中這個病都是突然發作的,發作的時候會出現劇烈的腹痛,噁心嘔吐,甚至是導致脫水休克。而腸炎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需要我們注意一些生活事項。

腸炎患者除注意休息和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外,在飲食方面應採取易消化、少刺激、溫熱適度、營養豐富、少食多餐和適時補充水分的原則。腸炎初期可吃流質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雞蛋麪糊等。

急性腸炎會經常反覆發作,爲改善營養狀況和腸道環境,要多吃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還應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維生素C、維生素B、含鐵豐富的食物,以補充體力。

急性腸炎病人大多身體虛弱、抵抗力差,更應注意飲食衛生:冰箱裏拿出來的東西加工後再吃;不暴飲暴食,少吃生冷、油膩、不潔的食物;別過度勞累、熬夜,飲食要規律;避免吃過期食物。

得了腸炎如何治療 有哪些注意事項 第4張

總結:其實腸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腸胃病,也是危害較大的一種病。急性腸炎多由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爲急性和慢性兩類。在生活中這個病都是突然發作的,發作的時候會出現劇烈的腹痛,噁心嘔吐,甚至是導致脫水休克。不過在看了以上內容後大家都知道腸炎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在飲食方面應採取易消化、少刺激、溫熱適度、營養豐富、少食多餐和適時補充水分的原則。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