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上海:醫養照護新路徑開闢制度保障

上海:醫養照護新路徑開闢制度保障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4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截至2013年末,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87.62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7.1%;預計到2015年末,本市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430萬人,佔戶籍人口的比例接近30%。

上海:醫養照護新路徑開闢制度保障

照護需求評估、醫養融合、護理保障支付渠道,設計這一連串的養老照護“新路徑”,該有怎樣的制度保障?1月7日上午,《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修訂草案)》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審議。

照護需求評估全市統一

前年,本市“老年護理保障計劃”在6個街鎮試點,試點街鎮包括:楊浦區控江街道、五角場鎮,閔行區莘莊鎮、江川街道,浦東新區濰坊街道、塘橋街道。試點前,要對老年護理需求評估、費用結算提出具體措施;明確達到80歲以上,居住在家或在養老機構,經過評估因爲疾病、生理功能衰退而達到輕度、中度、重度護理需求等級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獨居老人,給予“老年護理費用專項補貼”。

如果試點向全市推開,評估標準究竟該由誰制定,如何實施?修訂草案提出,全市建立統一的老年照護需求評估標準,由市衛生計生、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制定;對具有照料護理服務需求且符合規定條件的老年人,按照全市統一的標準進行評估,確定照料護理需求等級,作爲老人享受相應的照護服務的依據;對高齡、無子女老人予以適當補貼。

“醫養融合”克服短板

截至2013年底,本市有近1萬張以醫療爲主的養老護理牀位,“十二五”期間老年護理牀位將發展到2萬張,加上各個養老機構的牀位,“十二五”期間本市實際擁有各類養老牀位將達到14.5萬張;這些養老牀位屬於“基本養老服務”範疇,即優先滿足困難羣體的生活照料、長期護理、醫療康復的基本服務需求。

立法調研表明,50%的市人大代表認爲醫養融合依然是申城養老服務的短板。爲此,一種立法建議是,將老年護理機構和護理牀位納入養老服務設施範疇,實行同等的扶持政策,以保障醫養協調、均衡發展。

“同時,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與社區老年人託養機構開展合作,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而非僅僅是‘鼓勵’。”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沈志先說。

護理保障多渠道支付

目前,滬上失能失智和半失能失智老人約佔滬籍老年人口的6.7%,約25萬人,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已納入申城養老保障重點。專業居家照護的老齡科研課題顯示:正常使用居家照護康復服務的老人總體住院率由上年同期的61.7%降低到今年干預階段的38.3%,下降比例接近40%。其中住院2次及以上的人數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50%。干預組老人的住院及醫療花費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爲54%-82%。

這些反差正說明專業居家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但目前困擾“居家照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支付渠道。一些在醫院治療可以享受醫保的項目,若改爲居家照護,便無法享受醫保。但依照目前的醫保制度,老年長期護理所需費用,顯然是醫保無力承擔的,如何通過多元化的支付方式,讓更多老人享受照護服務?

修訂草案給出的一種路徑是:實施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完善老年護理籌資、評估、支付、服務等體系,建立完善符合本市實際的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通過各類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醫療需求,逐步擴大老年人常用藥品和醫療康復項目的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減輕老年人的醫療康復負擔。

“此外,如何發揮商業保險在養老保障中的作用,從地方立法層面推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試點,支持保險機構拓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業務,值得進一步研究論證。”沈志先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