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國外精神病學協會理事:對精神疾病關注太少

國外精神病學協會理事:對精神疾病關注太少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精神疾病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約佔總數的20%。衛生部門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7億人被各種程度和類型的心理障礙困擾,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有1600萬人,而全國註冊精神科醫師僅約2萬人,綜合醫院和基層醫院從業的不足20%。更糟糕的是,社會的歧視使得很多患者不願意去就醫。近日,《生命時報》記者專訪了前哥倫比亞精神病學協會理事會成員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請他介紹一些西方國家的經驗。

國外精神病學協會理事:對精神疾病關注太少

《生命時報》:諸多數據表明,當前中國的精神衛生服務能力相對不足,請問西方有沒有類似情況?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西方存在精神障礙的人羣約佔總人口的20%~25%。嚴峻形勢下,許多國家正推動精神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共同治療和服務精神障礙患者。這樣的好處有兩點:第一,增強全社會對精神障礙的認識和教育,讓患者得到醫療和心理上的支持。第二,很多人對於去精神專科醫院看病有病恥感,但願意去綜合醫院看病,病情也因此更早發現和干預。

《生命時報》: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之間怎樣加強溝通和互動?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國外不少綜合醫院一方面培訓非精神科醫生,讓其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設立精神科,加深其他科室醫生對精神障礙的認識,有識別抑鬱症等常見精神障礙的能力。在歐洲,95%的全科醫生可以識別精神障礙並及時進行轉診。

《生命時報》:很多人在患病初期並不認爲自己有病,而一些綜合醫院的醫生也難以識別,請問該如何強化綜合醫院在精神衛生服務上的作用?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教育最重要,其次需要醫生、醫師協會、科研機構、患者團體等共同投入。在西方,學術界與醫藥公司常會共同發佈相關的培訓材料,供醫護人員和民衆學習。同時也需要媒體客觀負責的報道,幫助消除患者的病恥感。如今,大多數西方人已經能用平常心去看待精神疾病。

《生命時報》:在西方國家,人們如何識別其親友是否患有精神障礙?怎樣提高公衆對其認知能力?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WHO等國際組織一直在開展相關精神健康項目,提高公衆的認知。很多公共機構也會爲老百姓提供實用的疾病宣教材料。目前,西方人面對一些精神障礙的早期症狀,比如焦躁、失眠、抑鬱、幻覺等時,能及時想到去看醫生。

《生命時報》:部分中國患者家屬會感到羞恥,甚至將患者關起來。如果家人患有精神障礙,西方人會怎樣處理?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病恥感仍是精神衛生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組織機構都在與其鬥爭。如,世界精神病協會在1998年開展了“openthedoor”(打開門)運動,引導公衆重新認識精神病患者,以達到減輕病恥感和消除歧視的目的。學術期刊和媒體也發表了上千篇的論文,來提高公衆認知。

《生命時報》:精神障礙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是治療中的難題,請問社區醫院和綜合醫院對此能提供哪些幫助?醫院能否獲得財政和政策上支持?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大多數治療手段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起到最好的療效。如果提早結束服藥,疾病複發率將大大高於持續用藥的患者。在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方面,全科醫生的作用極爲重要。歐洲約有86%的全科醫生能強化精神障礙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與合規性。患者由專科醫生診斷和開具治療方案,全科醫生在後續治療和康復中確保患者在症狀改善後繼續接受治療,避免復發。

《生命時報》:長效緩釋劑型能否對提高依從性起到幫助?

羅德里格·埃斯科瓦爾:現在確實有些新藥具有更長的半衰期,降低患者用藥頻率,改善依從性。但即使有了這些藥,也不是說吃了就能痊癒,患者自主接受持續性治療依然很重要。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