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張禾:中藥調理可以使人與腫瘤和平相處

張禾:中藥調理可以使人與腫瘤和平相處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消化道腫瘤的具有多臟器和轉移性特點,單靠放療、化療很難徹底解決病竈問題。現在不單純依靠放化療治療,還應用中醫藥調理改善患者機體與精神,提高生存質量。

張禾:中藥調理可以使人與腫瘤和平相處

一些消化道腫瘤目前大多采用放療、化療等方法,但是由於腫瘤細胞具有多臟器性與轉移性特點,單靠手術不能完全解決根治問題的。現在不再是單純追求消滅或縮小腫瘤實體,殺滅腫瘤細胞,而是同時要改善患者的機體及精神症狀,提高生存質量。故中醫藥調理在改善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賴先生因胃小彎側腺癌,做了胃大部切除術。過了半年多,賴先生感到上腹飽脹不適且食後更甚,口苦、納食不佳、時有噯氣、偶泛酸水、尿黃、便溏等諸多不適。身體不適加上心情抑鬱,弄得病人幾近崩潰。老伴聽老姐妹們說中醫調理效果很好,便陪他去了中醫院。

服中藥兩週後,賴先生驚喜地發現自己腹脹減輕,納食轉佳,舌苔漸退。服藥兩個月,諸多症狀竟然消失。此後,賴先生便一直堅持用中藥進行調理,至今已經5年餘,不僅複查胃鏡數次均未見腫瘤復發,而且精神狀態很好,每日鍛鍊、工作、休息安排得井井有條。

每當病友向他取經,他總是呵呵笑着說:“癌細胞我可沒本事消除乾淨,是中藥調理讓癌細胞棄惡從善,安分守己了,我們現在是和平共處呢!”

辨證施治整體調節

胃癌、大腸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在各類腫瘤中一直名列前茅。目前,手術、放療、化療仍是國際公認的消化道腫瘤治療手段,雖能直接有效地消除腫瘤,但僅是局部治療。由於腫瘤細胞具有多臟器性與轉移性特點,如文獻記載食道癌早期就有82%發生微轉移,屍檢則發現78%已有全身轉移,故單靠手術是不能完全解決腫瘤根治問題的。

此外,放療、化療雖然對腫瘤細胞有一定的殺傷作用,但常常“敵我不分”,也會損傷正常細胞,抑制腫瘤病人的造血系統、免疫功能,這不僅影響了腫瘤治療的效果,還使許多腫瘤患者處於低質量的生存狀態。

隨着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腫瘤的治療思路也已發生了轉變。不再是單純追求消滅或縮小腫瘤實體,殺滅腫瘤細胞,而是同時考慮到改善患者的機體及精神症狀,提高生存質量。而中醫藥在改善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腫瘤雖然是生長在身體的某一局部,但實際上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實施辨證論治,既考慮局部的治療,又採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其本質是讓腫瘤細胞失去適宜的生存環境,進而無法失去控制地“瘋長”,只能安分守己與人體和平相處。這樣能使不少腫瘤患者擺脫各種治療引起的不適和痛苦,從而充滿信心地接受治療,儘可能地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和工作。

中醫藥還可以彌補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不足,防止復發和轉移。對於晚期腫瘤患者,則單獨運用中醫藥治療更有優勢。這類患者約佔全部癌症患者的1/3。晚期患者多數瘤體較大且體質虛衰,當現代醫學抑制癌細胞或縮瘤無效時,只有運用中醫藥治療方可減輕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目前,隨着“帶瘤生存”、重視生活質量改善、延長生存期等腫瘤治療理念的深入人心,在晚期腫瘤的治療中,中醫藥的運用尤其受到重視。

不走誤區方顯優勢

中醫治療腫瘤確有優勢,但也亟待規範。尤其是一些虛假的醫療廣告,打着“中醫治療腫瘤”的旗號,欺騙病人,收斂錢財,嚴重敗壞了中醫聲譽。因此,有必要提醒患者,既要看到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又要看到中醫治療腫瘤的不足,千萬不要步入腫瘤治療的誤區。

誤區1:見瘤不見人

手術後或中晚期病人,機體處於虛弱狀態,氣血不足,病變器官組織功能缺失或不調,且癌毒浸淫擴散。如偏向瘤體控制而忽略機能的整體調節,即所謂“見瘤不見人”,盲目以毒攻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有時甚至會促進病情的惡化。

誤區2:大力清熱解毒

中醫認爲,脾胃虛弱爲病機之本。清熱解毒藥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癌腫,而且長期使用苦寒藥反而可能傷陽氣、傷胃氣,使病情轉向惡化。尤其是經過放療、化療的晚期癌症患者,多爲氣血兩虛或陰陽俱虛,採用清熱解毒法,予大劑量苦寒清泄之品,則勢必損傷正氣,導致“苦寒敗胃”而加重症狀,使病人食慾日下,影響整體治療。所以在診治中常需顧護胃氣,慎用寒涼之品。

誤區3:喜好大處方

腫瘤患者正虛爲本,邪實爲標,應強調扶助正氣,注重掌握氣血陰陽的偏虛和臟腑部位的不同。因此,辨證用藥是胃腸道腫瘤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臨牀要選藥平和,勿傷脾陽,勿損胃氣。既要重視甘溫補脾,又要常合酸甘養胃,使陰陽互根,以平爲期。對於處方用量,更不可一味求多求全。

博主簡介:張禾,上海中山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擅長疾病治療消化科各種腫瘤、頑固性咳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