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新醫改催生健康防火牆 社區醫院守護居民健康

新醫改催生健康防火牆 社區醫院守護居民健康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構成了中國的醫療體系,在醫療服務需求大於供給的中國,社區醫院憑藉從醫療到保健全程參與的優勢,以更廉價的藥費和更貼心的醫療服務贏得了社區居民的“芳心”。如今,在北京等大城市,居民一般步行15分鐘之內就可到達社區醫院,越來越多的居民已經形成了“不舒服先去社區醫院看看”的就診習慣。

新醫改帶來新變化

一到冬天,宋阿姨總會犯咳嗽的老毛病。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這種呼吸系統的慢性病接受“三伏貼”治療會有很好的療效。“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在農曆夏天最熱的三伏天時在患者後背的一些穴位貼上膏藥,以緩解冬季易發的哮喘、氣管炎、鼻炎等疾病的症狀。雖然許多大醫院都能提供貼敷治療,但是“掛號的人太多,根本排不上隊。”

宋女士向記者透露,“另外,大醫院離家遠,特別是天氣又熱,路上的奔波再加上長時間的等候,我的身體承受不了,所以只能放棄貼敷治療。”從2010年起,北京市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始提供“三伏貼”服務,像宋阿姨這樣有需求的居民現在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這項醫療服務,省去了跑大醫院排隊等候之苦。

新醫改催生健康防火牆 社區醫院守護居民健康

重慶江北區大慶村,一位居民在展示自己剛領到的公共衛生服務卡

從中醫保健到西醫治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提供的全方位服務現在已經成爲居民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前來看病、開藥以及進行健康諮詢的人絡繹不絕。整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科室設置和診療設施都不亞於二、三級醫院。

不過就在幾年前,提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們的印象還大多是設備簡陋,門庭冷清。醫療改革之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依靠自我創收,在行業中並不佔優勢,負債經營的不在少數,這直接影響到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老百姓不信任基層醫療機構的水平,無論大病小病都必須到大醫院看才放心。這不但使大醫院超負荷運轉,老百姓也深受“看病難,看病貴”之苦。

2006年10月,中國明確了醫療改革的方向,即“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規範公立醫院管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爲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基礎環節,成爲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此後5年中,社區醫療建設開始快速發展。國家同時明確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此次醫療改革,中央財政投入600多億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

政府的財政支持直接體現在讓利於民。2006年12月,社區基本藥品實現政府集中採購、統一配送和零差價銷售,減少了藥品的流通環節,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同時降低了藥品價格。宋女士對此深有體會:“如果開同一種藥,社區醫院的花費比三甲醫院要低。現在我們不用爲了開藥而去大醫院排隊掛號,確實減輕了不少負擔。”

如今的社區醫院在設施、人力及醫療服務水平上都顯着增強。2012年1月,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在市政協社會管理專題座談會上表示,在北京,目前到基層就診的患者比重已經從2006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超過40%。

健康防火牆

社區醫院對普通百姓的吸引力不僅僅停留在看病方便快捷這一層面。隨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社區醫療站點爲居民提供的服務也更加多元。

早上9點,當很多病人還在大醫院裏爲排隊掛號而焦急的時候,家住牛街的張女士已經在宣武醫院接受完診療,準備回家了。這是因爲張女士所居住的西城區已經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和三甲醫院之間建立了轉診關係。“社區醫生根據我的病情判斷是否需要轉診到大醫院,他們會幫我聯繫預約大醫院的接診醫生,比我自己到醫院或者通過網上掛號要方便多了。”張女士說。

新醫改催生健康防火牆 社區醫院守護居民健康 第2張

“日行一萬步”宣傳活動進行時

與大醫院的有機對接僅僅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提供的諸多惠民服務中的一項。按照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着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醫療、康復等六位一體的職能。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常淑玲告訴記者:“社區醫院的服務針對的是人、家庭和社區,這一點與大醫院只針對疾病的理念是不同的。”通過分析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情況,社區醫院可以掌握社區居民的總體健康狀況,疾病流行態勢以及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此爲依據,社區醫務人員可以對不同人羣提供有針對性的衛生服務。

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各項服務中,慢性病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已達9200萬人。此外,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近年也呈上升趨勢。常淑玲表示:“這些疾病都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因此老百姓身邊的基層醫療機構在慢性病預防和控制上有着自己的優勢。”根據慢性病患者的特點,各地社區醫療機構開設了“知己健康管理”服務。社區醫生結合監測數據分析患者在飲食和運動中所存在的問題,爲不同病症的患者打造出“飲食處方”和“運動處方”,很多慢性病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生活方式上也逐步改變,從飲食的合理搭配到科學規律的運動,社區醫生的指導和建議提升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培養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識。爲了引導整個家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區醫院還爲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員組織健康培訓,培養家庭保健員。家住朝陽區的劉偉現在就是北京12萬名家庭保健員中的一員。自從丈夫被查出患有冠心病後,劉偉就在家中承擔起協助社區醫生監控丈夫病情的職責。“老伴剛得病時,我對冠心病還沒有什麼瞭解,出現緊急情況總是很慌張。通過社區組織的培訓,我學習了冠心病康復訓練方法和對心梗的搶救方法。”劉偉說,“現在我相當於老伴身邊的全天候‘醫生’,我們心裏都踏實多了。”

根據社區醫院重點服務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原則,很多社區衛生機構在提供常規醫療服務之外,還針對本地區的特點開展各種服務。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轄區的空巢老人舉辦俱樂部,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和健康講座。展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發揮到社區衛生服務當中。開展鍼灸、推拿、按摩、藥膳等中醫康復治療項目,運用中醫理論對社區中慢性病高危人羣和亞健康人羣進行生活方式和行爲干預。宋女士以前很少看中醫,主要是因爲在家煎藥太麻煩。“但是這兩年開始,社區醫院可以代煎中藥,而且煎藥費也納入醫保,可以享受正常的報銷。”由於中藥的毒副作用相對較小,適合慢性病的治療,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像宋女士一樣願意在社區接受中醫診療。

遇到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防控工作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9年甲流疫情爆發時,全國各地的基層醫療機構對轄區內的歸國人員進行觀察,對發熱呼吸道病人進行巡查隨訪並負責對社區公共場所進行消毒。社區醫院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卻爲全民健康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火牆。

“亦醫亦友”的全科大夫

對於居民來說,社區醫生是離老百姓最近的醫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宋女士說:“相比於大醫院的大夫,社區醫生更有耐心,可以將病情深入淺出地給病人講解。”社區醫生與患者更像是相識多年的老友。他們將每位病人的病症、病史乃至生活習慣都記在心上,這些看似瑣碎的信息有時卻能解決大問題。西城區展覽路社區居民曹國芝因爲身患肩背部筋膜炎,常受肩背疼痛的困擾。一天,她因爲胸背疼痛又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接診的郭大夫對曹女士的健康情況瞭如指掌。以郭大夫的經驗,曹女士的疼痛點一般非常明確,但這一次,疼痛卻遍及整個背部。郭大夫馬上意識到疼痛並不是由肩背部的老毛病引起的,他建議曹女士接受心電圖檢查。果然,心電圖顯示背痛是心梗的前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和護士立即以最快速度將曹女士轉診到人民醫院,並聯繫到了曹女士的家屬,爲挽救病人生命贏得了有效時間。

新醫改催生健康防火牆 社區醫院守護居民健康 第3張

2009年4月10日,北京豐臺9個社區衛生中心先期培訓21名健康教練

這種亦醫亦友的關係在“家庭醫生式”服務中體現得尤爲明顯。“家庭醫生式”服務的團隊一般由一名全科醫生、一名社區護士和一名預防保健人員組成,爲社區內的家庭免費提供“點對點”管理,定期上門隨訪,跟蹤病情變化,提供健康評估。在“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的工作中,社區居民與基層衛生工作者也建立起超越醫患關係的感情。“家庭式醫生”服務團隊不僅24小時待命,逢年過節還常常爲貧困家庭或者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送去溫暖。很多空巢老人更是把“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視爲自己的親人,除了身體健康問題,心裏的孤獨煩惱也願意和社區醫護人員訴說。

醫改5年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快速發展贏得了居民的信任,在百姓的健康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共建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3萬個。2011年1月至10月,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總診療人次達4億。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社區醫院的主力軍--全科大夫的數量還存在很大缺口。衛生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註冊的全科醫生僅有7.8萬名。而按照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每萬名居民應配備2~3名全科醫生,也就是說全國的全科醫生數量應達到30萬~40萬名。長期以來,正規醫療學院的學生在畢業時大都以二、三級醫院作爲就業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收入待遇和大醫院相比差距很大,但所承擔的工作卻更加繁重且辛苦。社區醫生不但要有全面的醫學知識,還要承擔出診、康復訓練、建立家庭健康檔案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基層衛生服務人員的低薪酬已經成爲制約社區醫療事業發展的瓶頸。而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注重培養專科醫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科醫生的隊伍建設。

爲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於基層醫療事業,政府已準備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改善基層醫療人員的收入和待遇。同時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都在積極爲全科醫生提供科研和培訓機會,爲全科醫生的業務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2011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包括設置“5+3”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即全科醫生先接受5年臨牀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基層醫療服務人員較高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