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穴位養生 >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識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識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9.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按摩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緩解身體不適或者疼痛的症狀,還能夠放鬆心情,所以說按摩是一項很有益處的保健手法,那麼我們在按摩時應該注意哪些內容呢?接下來就來為您講解。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識

一、保健按摩手法的補瀉

(1)手法輕者為補,手法重者為瀉。(2)手法緩者為補,手法急者為瀉。(3)順經施法為補,逆經施法為瀉。(4)手法順轉為補,手法逆轉為瀉。總之,在施行手法時,應根據受者的身體強弱、虛實,採取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進行。

二、保健按摩的部位與標誌

1.上肢部(1)肩部:肩關節周圍的部位。(2)啟背部:肩關節後面、啟胛骨周圍和上背部。(3)上臂:肩關節及肘關節之間的部分。(4)肘部:肘關節周圍。(5)前臂:肘關節至腕關節之間的部分。(6)腕部:腕關節周圍。(7)掌部:腕關節和掌指關節之間的部分。(8)掌心:手掌側面的中心部。(9)手背:手的背側面。(10)大魚際:手掌的拇指側肌肉豐滿處。(11)小魚際:手掌的小指側肌肉豐滿處。(12)指部:掌指關節及指端之間的部分。(13)指掌面:手指的掌面。(14)指峰:指尖端部。(15)指腹:叉稱指肚。手指末節掌面部。

2.下肢部(1)骶髂部:骶髂關節周圍的部分。(2)臀部:骶簿關節外側,髖關節周圍的部分肌肉豐滿處。(3)大腿部:髖關節至膝關節之間的部分。(4)膝部:髕骨與膝關節前部及側面。(5)煙部:膝關節後方的凹陷部。(6〉小腿部:膝關節至踝關節之間的部分。(7)踝部:踝關節周圍部。(8)跖部:踝關節與跖趾關節之間的部分。(9)趾部:跖趾關節與趾端的部分。(10)足背:足的上面。(11)足底:足的下面。(12)足內側:足的靠足拇趾的一側。(13)足外側:是的靠足小趾的一側。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識 第2張

3.背腰部(1)腰部:第12胸椎與第12肋骨以下及骶髂部以上的部分,外側至腋中線。(2)背部: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之間的背側部,外側至腋中線。(3)上背部:第1胸椎至第6胸椎之間的背側部,外側至腋中線。

4.胸腹部(1)胸部:鎖骨至胸廓前壁的下緣,外至腋中線周圍。(2)胸廓:包括12個胸椎、12對肋骨與胸骨及其連線部分。(3)胸前壁:胸骨與肋骨及其稍外側的部分。(4)胸側壁:腋中線及其前後的部分。(5)劍突:胸骨下端的部分。(6)腹部:上至胸部下緣,下至恥骨聯合、腹股溝及髂嵴前,外至腋中線。(7)臍部:肚臍周圍的部分。常以臍為界把腹部分為上腹部與小腹部(下腹部)。

5.頭頸郎(1)頭頂部:頭頂正中及其周圍。(2)顳部:頭顱的兩側部分,又稱頭側部。(3)枕部:頭頂部與後髮際之間的部分。(4)額部:前髮際與眼眶之間的部分。(5)眉弓:生長眉毛的骨隆起處。(6)眶部:眼裂周圍部。(7)鼻部:鼻骨周圍部。(8)顴部:顴骨周圍部。(9)口部:口裂周圍。(10)頰部:口裂及顴部之間的外側部分。(11)下頜部:口裂以下的部分。(12)頸部:下頜骨與鎖骨之間的部分。(13)項部:後髮際與第7頸椎之間的部分。

三、保健按摩常用的人體方位

1.前、後距身體腹側面近的,謂之前或稱腹側;距身體背側面近的,謂之後或稱背側。

2.上、下近頭者為上;近足者為下。

3.內、外凡中空器官,近內腔者為內;遠離內腔者則謂之外。

4.深、淺以身體表麵皮膚為標準,離表面面板遠者為深;接近表面面板者為淺。

5.內側、外側由頭頂正中至兩足尖之間畫一正中線,距正中線近的稱內側;遠離正中線的稱外側。

6.近端、遠端距離軀幹近的為近端;距離軀幹遠的為遠端。

7.尺側、橈側敘述前臂時,距離尺骨近的為尺側;距離橈骨近的為橈側。

8.脛側、腓側敘述小腿時,距脛骨近的為脛側,距腓骨近的為腓側。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識 第3張

四、保健按摩的體位及要求

按摩時,除了正確地選擇按摩部位以外,合適的體位及姿勢與手法效果亦有密切關係。選擇體位時,既要考慮到有利於受者的肌肉放鬆,並保持較長時間,又要考慮術者便於運用手法。術者常採取立位或坐位,受者一般採用臥位和坐位兩種體位。在受者所採用的體位中,又分為以下幾種。

1.仰臥位受者仰面而臥,頭部墊枕,兩下肢平伸,上肢自然放於體側,全身肌肉放鬆,自然呼吸或配合手法動作呼吸。在頭面部、胸腹部及四肢前面進行按摩時常採用此體位。

2.俯臥位受者身體前面接觸床面,面部向下正對床孔處,若床面無孔,可在上胸部前面墊枕,面部向下,兩上肢放於側方,全身肌肉放鬆,自然呼吸。在肩背、腰臀部及下放後側進行按摩或對項枕部按摩時採取此體位。

3.側臥位受者體側接觸床面,肌肉放鬆,自然呼吸。此體位較少用。

4.端坐位根據施行手法的具體情況,受者坐於凳上,兩足分開與肩等寬,肌肉放鬆,自然呼吸。在頭頸、上肢及背部進行按摩時常用此體位。

5.俯坐位受者坐於凳上,上半身前俯,屈肘,前臂支撐於膝上或前方固定物上,肩背部肌肉放鬆,自然呼吸。在頸項部或肩背部施行某些手法時採取此體位。術者在施行手法過程中,要全神貫注,意到手到,身體亦隨之移動,站立時雙足呈“丁八”字步,這樣才能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側靈活,保持手法操作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協調一致。這應作為術者的一項基本功,平時必須注意訓練。為了防止手法操作時擦傷受者的面板,增強手法作用,常用一些按摩介質塗擦於被施手法部位的面板上。在面部按摩時可用美容按摩膏之類為介質,在其他部位需暴露面板按摩時,可用滑石粉、麻油、紅花油、活絡油、按摩油、按摩乳之類作為介質。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