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疾病預防 > 動脈硬化病因主要有哪些 動脈硬化該如何治療

動脈硬化病因主要有哪些 動脈硬化該如何治療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3.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動脈硬化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且男性比女性居多,是老年人死亡的常見原因,那麼動脈硬化病因主要有哪些呢?

動脈硬化病因主要有哪些 動脈硬化該如何治療

動脈硬化病因主要有哪些

動脈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確定,對常見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進行的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一個疾病, 即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導致,這些因素稱爲危險因素。

主要的危險因素有:

一、年齡、性別,動脈粥樣硬化多見於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四十九歲以後進展較快。

二、血脂,血脂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特別是有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極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相應的載脂蛋白-B增高。

三、高血壓,血壓增高與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密切,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有高血壓, 高血壓合併動脈硬化,較血壓正常的患者高三到四倍。

四、吸菸,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相比,本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增加兩到六倍,且與每日吸菸的支數成正比,被動吸菸也是危險因素。

五、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近年提出肥胖、與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同時稱爲代謝綜合徵,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同時,其他的危險因素還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胰島素抵抗增強。

動脈硬化該如何治療

動脈硬化的愈後隨着病變部位、程度、血管狹窄發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損情況及有無併發症而不同。病變涉及心、腦、腎、視網膜、 腸繫膜、四肢動脈、重要臟器動脈,預後不良,首先應該積極防治。 如已發生應積極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逆轉,如果已經發生併發症,應及時治療,防治惡化,延長壽命。一般的防治治療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一、一般治療:1、健康宣教。2、合理飲食。 3、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5、提倡不吸菸,不飲烈性酒。6、應當積極控制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的一些危險因素。 不少學者認爲動脈硬化的預防措施應從兒童期開始。

二、藥物治療:血脂異常的患者,如果經過飲食調整及體力活動三個月以後仍然沒有達到目標水平的患者,應該選用他汀類降脂治療。 部分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抗凝藥。 對於有狹窄或者是閉塞的血管,特別是冠狀動脈、腎動脈、腦動脈。 四肢動脈應該施行再通或者是重建的外科手術治療,以恢復動脈的供血。

動脈硬化mra表現

MRA又叫磁共振顯像血管造影,可以無創顯像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核磁相對來說還是價格比較昂貴的,彩色多普勒彩超的一些檢查,頸動脈、下肢動脈、大腦動脈彩超,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在覈磁上的表現爲:管腔偏心性狹窄,可見正性重構、脂質、炎症細胞及充血,在斑塊內沉積。當出現這種情況時,需要與煙霧病、血管炎等進行鑑別。

動脈硬化如何調理

動脈硬化病變當涉及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動脈時,一般預後不良。 因此,應當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如果已經發生,應積極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逆轉。 一般的防禦措施包括以下幾種:

首先應當告知患者冠狀動脈硬化的危險性,說服患者耐心接受長期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

二、合理膳食,控制膳食總熱量,以維持正常體重維度,四十歲以上時應當預防發胖,一般以BMI20-24爲正常體重,或腰圍爲標準,一般以女性大於等於八十釐米,男性大於等於八十五釐米爲超標。 超重和肥胖者應減少每日進食的總熱量,食用低脂低膽固醇膳食,並限制酒以含糖食物的攝入,提倡飲食清淡,多食用含維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儘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爲食用油。 四十歲以上者,即使沒有血脂異常,應避免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豬油、蛋黃、蟹黃、魚子、奶油及其製品、椰子油、可可油等。 以食用低膽固醇、低動物性脂肪食物爲主,如魚禽類、各種瘦肉、蛋白、豆製品等。 對於已經確診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嚴禁暴飲暴食,以免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合併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者應同時限制食鹽。

三、合理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鍊循環系統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益,是預防本病的一項積極措施,體力活動量應根據身體情況體力活動習慣和心臟功能狀態而定,以不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和不引起不適感覺爲原則。 體育活動要循序漸進,不宜劇烈活動,對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極拳等。

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態,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保證充分的睡眠。 五、提倡戒菸限酒。 雖然少量低濃度的酒能提高血高密度脂蛋白,但是長期飲酒會引起其他的問題,因此不宜提倡。

六、積極控制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症等。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