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4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說到“健康”,很多人想到的是不發炎、不疼痛、沒有“三高”等,這麼想其實只對了一部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羸弱,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全健康狀態,可見精神衛生的重要性。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之際,我想和大家談談從醫近30年來,我對國人精神心理健康的觀察和思考。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

抑鬱患者猛增,七成卻未及時診治

從全球來看,過去30年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變化不大,但焦慮障礙(包括廣泛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等)、心境障礙(包括抑鬱障礙、雙相障礙等)、酒精使用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卻顯著增加。過去,我國焦慮障礙、心境障礙患病率不到1%,如今均已超過4%。具體來看,我國女性焦慮障礙、心境障礙患病率高於男性,但男性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高於女性;城市焦慮障礙、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高於農村,但農村心境障礙患病率高於城市。我國人口基數大,患病率的變化帶來“數以千萬計”的龐大患者人羣。

常見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的增加,一方面和社會發展太快,競爭壓力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公衆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使這類疾病更易被發現有關。30年前,一個人如果愁眉苦臉、鬱鬱寡歡,周圍人往往以爲他在鬧情緒,而現在大家慢慢認識到,他可能是焦慮、抑鬱了,會給他多些包容。美國焦慮障礙、心境障礙的患病率比我國高出一倍還多,除了社會發展、壓力增大等因素外,還與美國人比較獨立和自我,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沒有我們這麼密切;“陌生人社會”中,住在對門的鄰居可能都不認識,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等有關。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悄然改變,我國常見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或許還會提高。但不必過於擔憂,因爲精神心理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是可防可控的。以抑鬱症爲例,70%以上患者可治癒,這得益於治療手段的進步。30年前,很多抗抑鬱藥療效不好且副作用較大,如今的新藥不僅療效更好,還沒什麼副作用,幾乎不會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除了藥物,經顱磁刺激等物理干預方式開始應用於精神心理疾病的臨牀治療,也很安全有效。

然而遺憾的是,我國70%以上的抑鬱症沒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一些人甚至因爲精神痛苦而選擇自殺。大多數人雖然沒有走向極端,卻因各種身心不適,常年輾轉於不同醫院和科室之間。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 第2張

忽視心理癥結,會導致資源浪費

在這裏,我還想與大家分享兩個真實的病例。一位男性患者時常覺得喘不上氣,呼吸隨時要停止,因此不敢在家睡覺,住在醫院門口的招待所,準備隨時接受搶救。他說,只要看到急診室的燈光和救護車,心裏就能平靜些,若是看不見,便覺得自己馬上要死了。你們說他這是呼吸系統疾病嗎?還有一位女性患者,總覺得胃不舒服,在北京幾家大醫院看了一通,先後做了20次胃鏡,檢查資料厚厚一沓,都沒發現問題,可就是覺得難受。她這是消化系統疾病嗎?

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這兩位病人都患有“軀體化障礙”,屬於精神心理疾病範疇,再看多少個呼吸科和消化科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他們的症狀沒有如此明顯,主治醫生恐怕還不會讓他們來精神專科醫院就診。實際上,臨牀上有20%左右的疾病是由心理問題導致的,但很多都被當成了軀體疾病來治。忽視病人內心的癥結,最終導致無效治療和醫療資源的浪費。這一現象在心內科、疼痛科等科室也很常見,心身疾病被大衆和很多醫生都忽視了。

在我國,除了精神專科醫學生外,其他學科的醫學生在校時不怎麼上精神心理相關課程,從事臨牀工作後往往也沒接受過相關培訓,沒有太多意識去分辨是身病還是心病。再加上,門診患者太多,沒有時間仔細詢問患者的情緒和睡眠狀況,使心病被忽視了。

爲解決這一問題,希望大型綜合醫院成立精神心理科,並把心理治療融入到各科室,比如一個科室配備一名精神科大夫或臨牀心理治療師,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這是醫療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醫學院和醫療機構應加強對醫務人員的精神心理專業知識培訓,以及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其分辨心身疾病的能力。比如,消化科大夫遇到胃不舒服的患者,不能只看消化系統,一定要詢問:胃不好是最近不好,還是原來就不好?最近不好的話,生活有什麼變化嗎?得到的答案也許是炒股賠了、兩口子吵架了、和同事鬧彆扭了,這些可能纔是疾病根源。患者也應有“心身疾病”的概念,有些病實在看不好,可諮詢精神科醫生。

近年來,我國慢性病高發,患者長期與疾病抗爭可能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能減輕他們的焦慮抑鬱,改善其睡眠,很多軀體症狀也會得到緩解。至於醫療大環境的問題,僅靠醫生羣體解決不太現實,需要整個社會的進步,希望有一天醫生有意識也有時間關心每位患者的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 第3張

假如我們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很多悲劇會避免

前不久,河北秦皇島的一起殺人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對老夫妻去超市索賠,理由是吃了前一天買的西瓜鬧肚子,如果超市不賠錢,他們就站在那裏罵,使其做不成生意。超市負責人表示,一個西瓜不到30元錢,超市可以賠300元息事寧人,但老兩口堅持索賠1萬元,還說“不賠錢的話,就天天來罵”。超市報警,但當地警方說老人只是罵人,不能出警。罵到第五天時,超市裏賣西瓜的中年男子抄起刀向兩位老人捅去,老兩口當場斃命,男子隨後自殺。

回頭來看,事件中的三人也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老夫妻的性格可能有些問題,蠻橫無理、咄咄逼人;砍人的男子被憤怒的情緒擊垮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爲。如果在長達5天的糾紛過程中,有社會工作者及時介入調解,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然而,類似的衝突和不幸卻時常上演。

前陣子,我在出門診時遇到一對母女,兩個人矛盾很大。媽媽說女兒心理有病,女兒說媽媽心理出了問題。經過問診,兩人其實都沒明顯的精神心理疾病,只是溝通不暢,一說話就吵架。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家庭矛盾很多,若是長期吵來吵去,喋喋不休,就很容易鬧出悲劇。此時,亟需一名臨牀心理治療師介入解決問題。

近些年來,國家愈發重視公衆的精神心理問題,政府已經認識到,精神心理問題不僅關乎個體的幸福感,還影響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然而,精神心理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爲影響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發展的緊迫問題。

當前,我國在衛生系統註冊的精神科醫生約有3萬人,臨牀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畢業於醫學專業,可診療精神類疾病;後者可以是醫學專業或心理學專業,主要協助臨牀醫生處理患者的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美國人口雖然只有我國的1/4,卻有註冊精神科醫生近4萬人,臨牀心理治療師20萬人。

“心理諮詢師”考試在我國一度火熱,社會上一下子涌現出大量心理諮詢師,但這一資格認定缺乏標準、規範和定期考覈,許多人其實都不夠格,擾亂了行業秩序。目前,針對這一亂象的行政管理欠缺行之有效的辦法,仍處於探索階段,加強管理是大勢所趨。

精神心理專業人才的缺失是多因素導致的。國家層面,雖然認識到公衆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投入卻不夠,佔所有醫療投入的2.5%以下,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8%,發達國家可達到5%以上。社會層面,大家還是對精神科持有偏見,認爲精神疾病治不好,這個職業待遇較低、沒有發展前景。

我認爲,中國至少應有6萬名精神科醫生、10萬名臨牀心理治療師,才能基本滿足社會需求。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國家對精神心理學科的支持。發達國家也曾面臨兒科、麻醉科、病理科等臨牀專業沒人願意從事的情況,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會給這些科室的醫生提高待遇。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分佈很不平衡,以精神心理學科爲例,北上廣等大城市的診療水平和國際差別不大,可到了基層,診療不規範的問題較普遍,水平非常有限。於是,很多人千里迢迢地來大城市就醫,使大醫院的診療壓力越來越大,地方上的病人越來越少,造成嚴重失衡。因此,國家應着重提高基層、偏遠地區精神心理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和待遇。在發達國家,越是沒人願意幹的科室,越是偏遠的地區,醫生待遇越高。國家對精神衛生領域增加投入,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於人民幸福和社會穩定。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 第4張

維護心理健康的心得

這些年,我注意到,書店裏有關調節不良情緒的書籍特別暢銷,這從側面反映出大家對精神衛生的關注。我們究竟該如何維護心理健康呢?根據多年臨牀經驗,我總結出了幾點建議。

心理健康應排首位。一個人哪怕軀體存在殘障,但只要精神心理健康,就能擺脫痛苦,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相反,即使身體健全,物質生活豐富,但天天焦慮抑鬱,生活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大家應認識到,健康是生命的意義所在,而精神心理健康應排在首位。一旦遭遇難以擺脫的不良情緒或心理困惑,應主動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一老一小不容忽視。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是精神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羣,應引起重視。一般來說,天生存在身體缺陷、患有慢性病,從小捱打捱罵、遭受虐待,父母經常打架、家庭教育缺失,在學校常被欺負,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易患病。當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兒童青少年大腦發育還不健全、自控力較差,應謹防遊戲成癮這一精神心理疾病。老年人要面對退休後社會角色的轉變,空巢家庭甚至配偶去世後的孤獨生活,還有慢性病對心理的考驗,這些都使他們更易患病。

勇於選擇敢於放棄。前不久,一位患者對我說,老闆天天發脾氣,讓他壓力很大,內心十分煎熬,想換個工作。我很支持他的想法。他辭職後,所有情緒問題和心理障礙全都解決了。

還有一位患者,前前後後在我們醫院看了兩年病,狀態恢復得不錯,已經不用吃藥了,但最近一次來的時候表示,他壓力很大,經常出差,沒有時間休息和運動,情緒狀態又不好了。我建議他思考,健康和事業究竟哪個更重要,以及如何找到平衡點。後來,他選擇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崗位。

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有夢想可以,但不能好高騖遠,心存太多幻想。幻想不可實現,會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一個社會裏,有人當將軍,有人做士兵;有人當企業家,有人做打工仔。大家應理性認識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盡力做好本職工作。當自身條件不足以支持一個選擇時,要學會勇於放棄。

身心健康密不可分。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促進的。以我個人爲例,即使再忙都會堅持鍛鍊,每天走1萬步左右;還會保持規律的睡眠,晚上11點左右就睡覺了;除非特殊情況,吃飯也很規律,儘量均衡飲食,不抽菸不喝酒。

多些關愛少些非議。雖然公衆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了,但這些疾病被污名化的問題仍廣泛存在,使很多人恥於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疾病不能得到及時診療。我們必須認識到,精神心理疾病是生命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的一種現象,與道德和人品無關,即使我們現在沒患病,也不代表將來不會患病;大多數精神心理疾病可以治好或控制。社會上曾發生圍觀羣衆起鬨,讓輕生者抓緊結束生命的事件,這是典型的添油加醋、幸災樂禍,大家應對相關患者多些理解、包容和關愛。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