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健康大講堂:七類疾病要同時醫心

健康大講堂:七類疾病要同時醫心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81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講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建玲

人一旦生病,情緒也會隨之低落。平時一個小小的感冒都能打擊我們的精氣神,更別說長期的慢性病和急重症,對患者的精神心理影響極大,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持續時間過長,甚至可能發展爲心理疾病。臨牀上,以下7種疾病最要警惕情緒、心理問題。

一是腫瘤。大部分腫瘤病人在發現症狀、接受診斷、忍受放化療的整個過程中都會體驗到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和恐懼;近一半癌症病人伴有抑鬱情緒,嚴重者還會有輕生念頭和行爲。尤其是患有乳腺癌、宮頸癌的女病人,在切除乳房或子宮後,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正常女人,如果家人尤其是配偶在此時不能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患者會長期處於焦慮、恐懼、自卑的心理中。

健康大講堂:七類疾病要同時醫心

二是心腦血管病。心腦血管疾病與精神心理疾病可以說是“難兄難弟”,二者互爲因果,又相互加重。一方面,數據顯示35%~45%的冠心病患者及40%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合併有抑鬱症;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憤怒和敵意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很多高血壓或冠心病患者的發病原因是長期精神過度緊張、焦慮;且急躁易怒、爭強好勝及性格孤僻、多疑善感的人,腦血管病複發率比一般人高得多。“雙心”關係密切,預防心腦血管病需格外注意調整精神心理狀態。

三是甲狀腺疾病。一般來說,甲亢與焦慮更密切,甲減與抑鬱關係更密切。當甲狀腺出問題時,患者更容易被激惹,遇到一點小事都會生氣。且甲狀腺疾病常見於女性,女性由於體內激素及社會角色等原因本身焦慮水平就比較高,因病長期吃藥和軀體不適往往會加重焦慮。

健康大講堂:七類疾病要同時醫心 第2張

四是哮喘。大量臨牀研究證實,哮喘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礙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人,近68%的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66%的哮喘患者有抑鬱症狀,自卑、敏感、強迫等也是哮喘病人常見的情緒心理問題。哮喘的病徵和部分治療藥物是影響患者精神健康的主要原因。哮喘不可根治、反覆發作、發作時呼吸困難等,會造成患者出現瀕死感、無助感,還會給工作生活帶來長期的負面干擾;某些哮喘治療藥物易引起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都會增加哮喘患者的心理應激,而這些消極心理因素又會反過來誘發和加重哮喘。

五是消化道潰瘍。憂慮時吃不下飯,緊張時肚子疼,情緒與腸胃的關係極爲密切。其中,急性應激導致的消化道潰瘍是現代社會典型的心身疾病(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爲主的疾病)。消化道潰瘍病人本身就有易焦慮的人格特性,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抑鬱、焦慮、敵對、失眠等情況也較普通人嚴重。而持續強烈的精神緊張、憂慮、沮喪和過度用腦等,會加重胃潰瘍的病情。

健康大講堂:七類疾病要同時醫心 第3張

六是性功能障礙。有“難言之隱”的性功能障礙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常表現爲焦慮、抑鬱、自卑、精力減退、疲乏、多疑、失眠多夢等。尤其是男性性功能障礙患者,若出現性慾障礙、陰莖勃起障礙和射精障礙,自信心會受到巨大打擊,甚至對人生和未來感到絕望。

七是頭鼻部疾病。近年來國內突發的暴力傷醫事件多與耳鼻喉疾病有關,這些病看似“小打小鬧”,卻深刻地影響人的主觀感受。例如,鼻中隔偏曲的病人會因長期鼻子不通而難受、頭疼、失眠,易出現精神衰弱而焦慮、易怒。做了鼻甲切除手術的患者,會因鼻腔過度通暢而出現咽部乾燥感、窒息感、注意力無法集中、疲勞、煩躁、焦慮、抑鬱等,這種異常稱爲“空鼻綜合徵”,這類患者近半數伴有精神壓抑症狀。

健康大講堂:七類疾病要同時醫心 第4張

在軀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預後各環節,精神和心理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患者自身、家屬、醫護人員都應重視,一旦發現負面情緒甚至心理問題,需及時干預。心理問題程度較輕的患者,除遵醫囑對症治療軀體疾病外,還要懂得自我調適:1.主動學習醫學知識,加深對疾病的認識,降低恐懼感;2.曬太陽、多運動,這兩項活動被證明能有效降低抑鬱情緒,建議患者多到戶外散步、鍛鍊;3.向親朋好友訴說、與病友交流恐懼和擔憂,從人際關係中獲得鼓勵和支持,逐漸恢復戰勝疾病的信心;4.做喜歡的事,用興趣愛好來緩解焦慮緊張。另外,患者家屬也應給病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切忌表現出“你是家裏人的負擔”“你現在還能幹什麼”等傷害患者的態度,要與病人一起積極地應對疾病。

對於精神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患者,需尋求醫院精神心理科專家的幫助,接受系統的心理諮詢或藥物治療來緩解精神症狀,以免發展成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