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警惕掏耳朵的這幾大誤區

警惕掏耳朵的這幾大誤區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耳朵癢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掏耳朵,有時候不解癢的話還會用棉籤或是掏耳勺來掏耳朵,這樣的方式正確嗎?那麼掏耳朵誤區有哪些呢?怎樣掏耳朵是正確的?經常掏耳朵的危害有哪些呢?

掏耳朵誤區

誤區一:鼓膜破了,一定會耳聾

正解:掏傷鼓膜,聽力下降

警惕掏耳朵的這幾大誤區

坊間對鼓膜的認識是,一旦鼓膜破裂了,聽力就沒有了。其實並非如此,鼓膜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時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個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擴發音量、增強聽力,它的破損甚至破裂只會影響聽力,但不會完全導致失聰。一般人掏耳朵時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個小洞,一般來說3個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復的。

要提醒的是,不僅掏耳朵會捅破鼓膜,過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擊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個小孩在玩沙炮的時候震傷了耳朵,鼓膜上破了個洞,聽力大大受損。

誤區2: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沒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乾澀就滴眼藥水一樣,很多人耳朵一有問題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亂滴藥水也可能帶來炎症。

如果掏耳朵時,用乾淨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傷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藥水。此時外耳道沒有受到細菌感染,保持乾爽潔淨的環境。但滴了消炎藥水之後,反而營造了一個潮溼溫潤的環境,更容易滋生細菌。

什麼情況下可以滴消炎藥水呢?當耳朵出現感染、流膿時,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滴消炎藥水。洗澡時,好別弄溼耳朵。可以用棉花團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團溼了再換。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後,好滴兩滴消毒藥水。因爲公共泳池內內的水可能存在各種細菌。

警惕掏耳朵的這幾大誤區 第2張

誤區3:耳朵覺得癢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時清潔耳朵的習慣,特別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來,或者覺得癢,每過幾天就掏一次耳朵。陳觀貴對此表示,油耳和幹耳是遺傳的,沒有辦法改變。油耳的人一但感覺油流出來了,用掏耳棒清潔一下看得見的外耳道是可以的。不過,正常人的耳屎會自動脫落,一般情況下不會堵塞。無論是油耳還是幹耳,清潔耳屎的頻率大約一個月一次就夠了。一來耳屎的生長速度沒有那麼快,二來耳屎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要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

我們的耳朵都有兩節,外面的一節外耳道表層覆蓋着皮膚,不小心碰到了也不痛。但裏面看不到的一節表面是薄薄的黏膜,一碰就會痛。在清潔時,好使用鬆軟、乾淨的棉籤,硬的掏耳工具,如挖耳勺,其實並不好。

誤區4:耳朵痛自己會恢復

正解:長期受傷可治腦膜炎

很多人不把耳朵發炎當一回事,因爲忽略了及時治療。耳朵發炎卻不及時治療的話會加重病情,還有可能引起耳朵慢性化膿。這樣不僅不利於病情的緩解,還有可能乎出現聽力下降、導致肉芽、膽脂瘤等損害聽力的行爲。

怎樣掏耳朵

方法一:可以用鹽水清理耳朵。將鹽水滴入耳道中,搖晃幾下,然後沖洗乾淨。

方法二:嬰兒油、礦物油和專門的耳道清潔油,都可以用來清洗耳朵。如果不確定自己會不會過敏,後先塗抹在手腕上,一個小時後沒有過敏反應再使用。

方法三:使用過氧化氫清潔耳朵也不錯。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潔液體。

方法四:好購買專門的滴耳器,使用這樣的設備將液體滴入耳道中。如果擔心自己操作會出現意外情況,還可以去找醫生處理。

經常掏耳朵的危害

1、清理耳朵的時候,會不慎將各種噁心的細菌帶入耳朵

有專家指出,耳朵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環境和混合菌羣是獨特的。如果我們在掏耳朵的時候使用棉籤或是掏耳勺,這樣很容易把其他細菌帶勁耳朵。耳朵很容易因爲這些原因產生感染。

2、棉籤之類的東西會導致耳朵感染

棉籤其實並不衛生,有研究表示有高達70%的耳炎患者在耳朵感染之前有使用棉籤處理耳朵的行爲。棉籤不僅不將細菌帶入耳朵,棉籤還會將耳朵的分泌物往裏推,引起耳朵代謝異常,從而導致耳朵感染。

3、沒有耳屎,你的耳朵會乾枯甚至死亡

警惕掏耳朵的這幾大誤區 第3張

耳垢能抗菌,相當於你身體的凡士林。它會滋潤你的耳朵,防止它乾裂且充滿屎。它的保溼性能如此之強,以至於在維多利亞時期,人們被推薦將耳垢當做防脣裂油膏使用。

4、擾亂耳垢的排泄會導致耳漏

塞東西進耳朵(棉籤、螺絲刀或者耳機)會導致耳垢堵塞。耳垢本來應該自然排出,但當你阻塞了它的排出之後,它就開始像牆一樣慢慢增高。持續發展下去會造成各種嚴重問題比如耳聾、耳鳴、耳朵有異味和耳漏(從外耳道內流出一些非膿性的液體)。

你是不是也有經常掏耳朵的習慣呢,經常掏耳朵危害是很大的,不僅容易造成耳朵的細菌感染,情況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會影響聽力。小編在文中給大家分享了關於掏耳朵的幾種誤區,大家趕緊了解一下,糾正自己錯誤的看法吧。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