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脊髓灰質炎應該如何治療

脊髓灰質炎應該如何治療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朋友們請注意了,最近又有一種傳染病在幼兒羣體中流行,它的名字叫脊髓灰質炎。骨髓灰質炎又名小兒麻痹症,小兒麻痹症的早期症狀是頭痛、咽候痛及發熱。然後接着出現頸部肌肉及背部肌肉疼痛的現象。病情嚴重時,肌肉軟弱無力,最後可能導致癱瘓。那麼什麼是脊髓灰質炎呢?下面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脊髓灰質炎應該如何治療

什麼是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脊髓灰質炎病毒爲嗜神經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細胞,以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損害爲主。患者多爲1~6歲兒童,主要症狀是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發生分佈不規則和輕重不等的弛緩性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症。

脊髓灰質炎臨牀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程度很輕的非特異性病變,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和各種肌羣的弛緩性無力(癱瘓性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患者,由於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與之有關的肌肉失去了神經的調節作用而發生萎縮,同時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縮,使整個機體變細。

脊髓灰質炎的類型及臨牀表現

臨牀上根據患兒的臨牀症狀將其分爲三種類型。下面小編就簡單爲大家介紹這三種類型的小兒麻痹症的臨牀表現。

輕型

輕型脊髓灰質炎是主要的類型,佔臨牀感染的80%~90%,好發於小兒。臨牀表現輕,中樞神經系統不受侵犯。在接觸病原後3~5天出現輕度發熱,不適,頭痛,咽喉痛及嘔吐、腹瀉或便祕等症狀,一般在24~72小時之內恢復。還出現流感樣症狀,關節、肌肉痠痛等。症狀持續13日,自行恢復。

重型

重型脊髓灰質炎多在輕型過後幾天突然發病,患者發病前常無前驅症狀,好發於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一般爲7~14天,偶爾可較長。發病後發熱,嚴重的頭痛,頸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時有感覺過敏和感覺異常,在急性期出現尿瀦留和肌肉痙攣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進一步進展,但也可能出現深腱反射消失,不對稱性肌羣無力或癱瘓,這主要取決於脊髓或延髓損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於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於呼吸中樞本身受病毒損傷所致。吞嚥困難,鼻反流,發聲時帶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體徵。腦病體徵偶爾比較突出。

其他

此外,還有一種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這類患者感染病毒後並無症狀出現,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產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樞神經系統,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

綜上所述,以上是關於脊髓灰質炎的類型及臨牀表現的介紹,希望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脊髓灰質炎應該如何治療 第2張

脊髓灰質炎應該如何治療?

本病的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急性期治療

1.一般治療。臥牀休息隔離,至少到起病後40天,避免勞累。肌痛處可局部溼熱敷以減輕疼痛。癱瘓肢體應置於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注意營養及體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維生素c及b族。發熱高、中毒症狀重的早期患者,可考慮肌注丙種球蛋白製劑,每日3~6ml,連續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強的鬆口服或氫化可的鬆靜滴,一般用3~5日,繼發感染時加用抗菌藥物。

2.呼吸障礙的處理。重症患者常出現呼吸障礙,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礙的原因(見表11-10),積極搶救。必須保持呼吸道暢通,對缺氧而煩躁不安者慎用鎮靜劑,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嚥困難。及早採用抗菌藥物,防止肺部繼發感染,密切注意血氣變化和電介質紊亂,隨時予以糾正。

脊髓灰質炎時呼吸障礙原因

脊髓型麻痹延髓型麻痹肺部併發症其他因素由於頸胸脊髓神經細胞病變引起呼吸肌(主要爲肋間肌及膈肌及胸廓輔助呼吸肌)癱瘓①第9~12對腦神經病變,引起咽部及聲帶麻痹、喉肌麻痹、嗆咳、吞嚥困難、口腔分泌物積聚和吸入等②呼吸中樞病變;引起呼吸淺弱而不規則,心血管功能紊亂(血管舒縮中樞損害)、高熱(致氧耗增加)等肺炎、肺不張、肺水腫等劇烈肌痛、胃擴張,過多應用鎮靜劑,以及氣管切開或人工呼吸器裝置不當等

延髓麻痹發生吞嚥困難時應將患者頭部放低,取右側臥位,並將牀腳墊高使與地面成20~30度角,以利順位引流;加強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及早作氣管切開;糾正缺氧;飲食由胃管供應。單純吞嚥困難引起的呼吸障礙,忌用人工呼吸器。脊髓麻痹影響呼吸肌功能時,應採用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呼吸肌癱瘓和吞嚥障礙同時存在時,應儘早行氣管切開術,同時採用氣管內加壓人工呼吸。

呼吸中樞麻痹時,應用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並給予呼吸劑。循環衰竭時應積極處理休克。

脊髓灰質炎應該如何治療 第3張

(二)促進癱瘓的恢復

促進神經傳導機能的藥物如地巴唑、如蘭他敏等,效果不顯,目前很少應用。在熱退盡、癱瘓不再進行時,及早選用以下各種療法:

1.鍼灸治療。適用於年齡小,病程短,肢體萎縮不明顯者。可根據癱瘓部位取穴,上肢常取頸部夾脊穴、肩貞、大椎、手三裏、少海、內關、合谷、後溪,每次選2~3穴。下肢常選腰脊旁開1寸處,環跳、秩邊、跳躍、玉樞、髀關、陰廉、四強、伏兔、承扶、殷門、季中、陽陵泉、足三裏、解溪、太溪、絕骨、風市、承山、落地等,根據癱瘓肢體所涉及的主要肌羣,選有關穴位3~4個,每次可更換輪流進行,每天1次,10~15次爲一療程,二療程之間相隔3~5天。開始治療時用強刺激取得療效後改中刺激,鞏固療效用弱刺激。可用電針或水針,每次選1~2穴位注射維生素b1、γ氨酪酸或活血化瘀中藥複方當歸液(當歸、紅花、川芎製劑),每穴0.5~1.0ml。

2.推拿療法。在癱瘓肢體上以滾法來回滾8~10分鐘,按揉鬆弛關節3~5分鐘,搓有關脊柱及肢體5~6遍,並在局部以擦法擦熱,每日或隔日1次,可教家屬在家進行。

3.功能鍛鍊。癱瘓重不能活動的肢體,可先按摩、推拿,促進患肢血循環,改善肌肉營養及神經調節,增強肌力。患肢能作輕微動作而肌力極差者,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內收等被動動作。肢體已能活動而肌力仍差時,鼓勵患者作自動運動,進行體育療法,藉助體療工具鍛鍊肌力和矯正畸形。

4.理療。可採用水療、電療、蠟療、光療等促使病肌鬆弛,增進局部血流和炎症吸收。

5.其他。可用拔火罐(火罐、水罐、氣罐)及中藥薰洗、外敷以促進癱瘓肢體恢復。另有報導應用穴位刺激結紮療法促進癱瘓較久的肢體增強肌力。畸形肢體可採用木板或石膏固定,以及用手術矯治。

小編結語:要進行飲食護理:給患兒營養豐富、高蛋白、高脂肪、多維生素的食物,增加機體的抵抗力。重建肢體動作的協調性:護士要指導患兒集中注意力,做伸關節的動作,被動完成伸關節動作,使患兒做往復屈伸擺動訓練,逐漸學會控制擺動方向,重建肢體的動作協調。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