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這幾類人喝牛奶容易出問題

這幾類人喝牛奶容易出問題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69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牛奶的營養價值,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很多事物不能比擬的,每天一杯牛奶能促進兒童身體的發育,睡前喝一杯牛奶還能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但是很多喝牛奶的誤區你知道嗎?喝牛奶的小常識你知道多少呢?什麼人不能喝牛奶呢?

喝牛奶的誤區

牛奶不能和果汁混喝

真相:首先,蔬果中的酸性物質大都屬於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等,不會與鈣形成難溶性的化合物,所以不會抑制鈣的吸收。其次,果汁中含有草酸,兩者結合生成草酸鈣沉澱,影響鈣的吸收。但是還要看果汁中草酸的含量,以及往牛奶中混合的果汁的量。

這幾類人喝牛奶容易出問題

木瓜牛奶同吃損營養

真相:木瓜和牛奶都是溫性的食物,一起使用會促進人體內毒素的排出,有排毒養顏、豐胸美乳的效果。但是很多人認爲木瓜中的蛋白分解酶會分解牛奶中的蛋白質從而影響兩者的使用效果。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早餐奶比普通奶營養

真相:很多人認爲早餐奶的營養價值更高,其實早餐奶中只是多了一點糖盒麥粉,營養和普通牛奶差不多。早上還是要吃飯,不能以早餐奶代替早飯,因爲早餐奶中的營養成分僅是早餐的三分之一,不能夠提供人們早上的營養需要。

高鈣牛奶補鈣效果好

真相:牛奶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鈣質,其中的鈣質的其他的營養元素保持一種平衡關係。如果需要向牛奶中添加鈣質會影響到這種平衡。鈣質添加多了,會打亂其與蛋白質的微妙平衡,從而容易影響口感。

青菜補鈣效果比奶好

真相:微信上廣泛流傳一篇文章,說青菜補鈣效果比奶好。奶、豆製品、硬果類、蝦皮、綠葉菜中都含鈣,補鈣效果好與壞不僅與鈣含量有關,還與吸收率有關。奶及奶製品的鈣容易吸收,而綠葉蔬菜中雖含鈣,但也含草酸、植酸,會阻礙鈣吸收。綠葉菜可作爲除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鈣的來源。

喝牛奶的小常識

什麼時候喝牛奶好

牛奶可作爲人們的一種基礎食品,可以跟一日三餐搭配食用,一日三餐都可以喝。喝不了那麼多怎麼辦?小編建議大家如果一天喝一瓶以早餐喝爲好,一天兩瓶以早晚喝爲佳,也可根據個人生活習慣在三餐之外的時間喝,但要注意先吃點富含澱粉的食物後再喝,使牛奶在胃中有較長的停留時間,這樣有利於營養素的全面吸收和利用。不宜空腹餵奶就是這個道理。“早中晚都行,最好飯後飲”。

這幾類人喝牛奶容易出問題 第2張

每天喝多少奶好

牛奶作爲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喝少了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喝多了難以消化吸收利用,應該根據年齡、工作消耗和經濟條件,確定每天的喝奶量。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應喝400~500毫升,即兩瓶(兩袋)牛奶,但至少要喝250毫升左右,即一瓶(一袋)牛奶。經濟條件許可最好三瓶(三袋)即750毫升左右,但最好不宜超過1000毫升。簡單地說是“保證一瓶,爭取二瓶,最好三瓶,不超四瓶”。

喝牛奶拉肚子怎麼辦

“從少到多慢慢加,改喝酸奶爲最佳”。有些人對喝牛奶不習慣,身體不適應,喝後常發生腹漲、輕微腹痛和腹瀉,這是一種“乳糖不耐症”,而以亞洲有“乳糖不耐症”的人羣較多。克服的辦法:一是可以通過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喝奶量,以誘導乳糖分解酶的產生,慢慢適應;二是可以改喝酸牛奶,因酸牛奶經乳酸菌發酵後大部分乳糖已被分解。可以說,酸奶是更適合東方人飲用的奶製品。

什麼人不能喝牛奶

1、消化道潰瘍患者不宜喝牛奶

牛奶雖可緩解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腸粘膜分泌大量胃酸,會使病情加重。

2、牛奶過敏者不宜喝牛奶

有人喝牛奶後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個別嚴重過敏的人,甚至會出現鼻炎、哮喘或蕁麻疹等。

3、平時有腹脹、多屁、腹痛和腹瀉等症狀者不宜喝牛奶

這些症狀雖不是牛奶引起,但飲用牛奶後會使這些症狀加劇。因此平時腹脹、多屁、腹痛腹瀉的人不要喝牛奶。

4、腹部手術後的患者不宜喝牛奶

此類病人多有腸脹氣,牛奶中含有較多脂肪和酪蛋白,在胃腸內不易消化,發酵後可產生氣體,使腸脹氣加重,不利於腸蠕動功能的恢復。

5、乳糖酸缺乏患者不宜喝牛奶

牛奶中乳糖含量較高,但必須在消化道乳糖酸作用下分解爲半乳糖和葡萄糖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如果乳糖酸缺乏,食用牛奶後就會引起腹痛、腹瀉。

這幾類人喝牛奶容易出問題 第3張

6、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不宜喝牛奶

牛奶中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和胰脂酶的參與,飲用牛奶將加重膽囊和胰腺的負擔,進而加重病情。

7、返流性食道炎患者不宜喝牛奶

含有脂肪的牛奶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從而增加胃液或腸液的返流,加重食道炎症狀。

上面給大家總結了幾種喝牛奶的小誤區,看一看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經常被這些小誤區欺騙呢。喝牛奶要注意每天的攝入量以及喝牛奶的時間,否則都容易適得其反不利於人身體的健康。還有對牛奶過敏或是腹部剛做過手術等這類人是不適合喝牛奶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