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德國模式幫卒中患者重歸社會

德國模式幫卒中患者重歸社會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4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每年腦卒中新發病例超過200萬,有約1100萬腦卒中倖存者,3/4的倖存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部分或全部喪失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重度致殘者佔40%以上。卒中倖存者常伴有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及言語、認知或吞嚥障礙。

德國模式幫卒中患者重歸社會

早期有效的康復訓練有助於減輕殘疾程度,預防卒中後遺症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腦卒中中心主任李剛教授說:“腦卒中後8~12周是患者身體功能障礙的快速恢復期,要抓住這個‘康復黃金期’去專業的康復中心進行治療。但遺憾的是,我國腦卒中倖存者一週內接受康復治療的比例僅爲11.5%,42.4%的患者中風後根本沒有接受過任何康復治療。但這一數字在美國達到67%左右,在德國更是高達85%。”

在卒中康復領域,德國模式是公認的國際領先標準。早在2005年,德國就有36.5萬名卒中康復者實現了重新就業,約佔康復總人數的45%。李剛在德國學習、工作過多年,在他待過的卒中康復機構裏配有專門的康復醫師,會參與查房,爲患者定製適合個人病情的康復計劃。出院後,病人可按照康復醫師的計劃表在家中訓練。而我國缺乏專門的從業人員,更多的康復訓練是靠接受過培訓的護士來完成,難以做複雜、規範化的康復指導。由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霽達康復團隊攜手德國康復機構er診所,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共同合作的康復中心,於3月23日開業,希望用歷經百年的德國神經康復理念造福中國卒中患者。

德國神經康復專家、霽達康復中國醫療負責人PaulSch?nle教授說:“卒中患者就像回到了嬰幼兒階段,失去了走路、說話、吃飯、抓物等基本技能。康復就是幫他們重新學習、掌握這些技能,重回正常生活甚至是工作崗位。這個過程並不比幼兒階段的學習容易,他們不僅需要物理治療,更需要理解、鼓勵、支持和關懷。”SIMC霽達康復中心以全方位、多維度的動態治療系統,精細化的個體康復方案,兼顧身心的人文關懷,給卒中患者提供一個可以重新學習的“學校”,幫助他們重新掌握生活技能,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自信和尊嚴。患者意志對康復週期長短和效果起着關鍵作用。

比如,一位愛好書法的患者,最大的願望是重新拿起毛筆,醫療團隊就會首先評估他通過康復達成這一目標的可能性,並針對這一優先目標設計康復方案。在技能恢復方面,霽達爲患者設計了豐富的輔助工具,例如特製的筷子和勺子,幫助他們在手部動作不便的情況下獨立吃飯。這些細節既能幫助患者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也可減輕家人照料患者的壓力。霽達還給每位患者配置一名康復管理員,負責監督和鼓勵他們完成康復計劃,作爲患者和家屬與醫生、護士和康復師之間的溝通橋樑。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