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中醫教你痛經的原因及如何治療!

中醫教你痛經的原因及如何治療!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凡是經期或行經前後,發生下腹疼痛或痛及腰背,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稱之爲「痛經」,而且常伴有頭痛惡心、流鼻血、嘔吐、神經質、倦怠、腹瀉、昏厥、下腹絞痛、乳房壓痛、情緒變化及眩暈等一系列惱人的症狀,主要發病機理是氣血運行不暢,衝任胞脈受阻,就是子宮有氣血瘀積,月經排出困難,不通則痛。導致不通的原因有氣滯血瘀、肝氣鬱結、寒凝胞中、溼熱下注、氣血虛弱等。

中醫教你痛經的原因及如何治療!

一、如何面對痛經

1.放鬆心情、放鬆肌肉、消除緊張、煩悶或恐懼心理。

2.熱敷下腹部。

3.宜吃甜食及少量的酒。

二、病因、證、治

(1)氣滯血瘀:證候特點爲每於經前一、二日或經期中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時疼痛可減,經淨後疼痛自消。常伴有胸脅、乳房脹痛、情緒失控、緊張壓力大者,脈弦或弦滑,屬於肝氣鬱結。若舌質黯或見瘀點,屬於血瘀。

治方:可用膈下逐瘀湯,若伴有胸脅、乳房脹痛、情緒失控、緊張壓力大者,脈弦或弦滑,屬於肝氣鬱結者,可用膈下逐瘀湯加上加味逍遙散。

(2)寒凝胞中:證候特點爲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經量少,經色黯淡,常伴有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脈沉、舌苔白潤。中醫說的腎虛包括:腰腿、下肢、膀胱、生殖器等,也統稱下焦虛。胞中是指子宮,子宮虛寒。

治方:可用溫經湯加附子、艾葉、小茴香,或當歸四逆湯。若寒凝胞中兼瘀血,常伴有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脈沉、少腹脹痛,或經血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血塊或經血過多,可用少腹逐瘀湯加續斷、杜仲、巴戟天、肉蓯蓉等。

(3)溼熱下注:證候特點爲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有腰部脹痛,或平時小腹部時痛,經來疼痛加劇,經色黯紅、質稠或有塊。平時帶下色黃或有穢臭。溼熱下注就是西醫所說的骨盆腔發炎。全身症狀爲時或低熱起伏、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方:可用龍膽瀉肝湯加五苓散,五苓散中的肉桂、白朮可緩解龍膽瀉肝湯苦寒傷胃的副作用。也可選用芍藥湯治之,芍藥湯專治下焦溼熱,例如以上所言溼熱下注的經痛,亦可治溼熱下注的瀉痢。

(4)氣血虛弱:證候特點爲經淨後或經前或經期中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方:可用十全大補湯或聖愈湯。聖愈湯就是四物湯加人蔘、黃耆,且人蔘、黃耆的劑量要重用。

三、鍼灸治療

(1)針或按摩合谷、三陰交。合谷在食指與歧骨間的凹陷處,略食指側按之;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

(2)灸關元,關元在臍下三寸。但溼熱下注的經痛不宜灸關元。

痛經患者應注意精神調養,切勿在痛前有畏懼感,飲食起居須有常,經期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忌涉水、游泳。寒涼、滋膩的藥物慎用,例如:黃連、黃芩大黃、麥冬等,除非有熱症。患者應配合醫囑,堅持週期性治療。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