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研究發現國民希望壽命增加1歲 人均收入多7%

研究發現國民希望壽命增加1歲 人均收入多7%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大研究發現:國民期望壽命增1歲人均收入多7%

研究發現國民希望壽命增加1歲 人均收入多7%

近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研究報告《國民健康與經濟繁榮——基於APEC經濟體發展的啓示》指出,在同等衛生總開支的前提下,政府衛生投入比重每高10個百分點的國家,對應的國民期望壽命平均高半年左右;如果通過健康投資提升國民期望壽命一歲,新增健康人力資本將有助於提高中國人均收入7%左右。

政府衛生投入每增10%國民期望壽命多半年

“國民健康與經濟繁榮”課題組組長、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國恩提出,國民健康是相關“投資”才能獲得的結果,這些“投資”包括良好的環境條件、健康的生活方式、遺傳因素以及適宜的醫療健康服務。

根據課題組的研究發現,相對於個人醫療支出,政府衛生投入的公共健康促進作用更大、更顯著。在同等衛生總開支前提下,政府衛生投入比重每高10個百分點的國家,對應的國民期望壽命平均高半年左右。

若國民期望壽命增一歲人均收入將提升7%

該報告提出,根據中國當前75歲的預期壽命估算:如果通過健康投資提升國民期望壽命一歲,新增健康人力資本將有助於提高中國人均收入7%左右。同時,未來人均衛生服務增長10%,或37美元,將有助於人均收入增長8.7%,約583美元。

劉國恩表示,國民健康作爲重要的人力資本,對國民收入的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衛生服務既是維護國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國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源泉,同時還具有促進就業和個人收入的比較優勢,從而更有助於提高家庭消費和國民內需,助推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我國衛生服務佔GDP比重處於相對低位

課題組根據21個APEC經濟體的觀察,其衛生服務佔GDP的比重爲6.8%;OECD國家的平均佔比爲10%。中國自2009年國家醫改以來,衛生服務規模不斷增長,2013年爲5.57%,還處於相對低位。

對此,劉國恩建議,在繼續完善現行的疾病醫學服務體系的同時,必須加速發展健康醫學主導的現代大健康服務業。“2013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爲中國發展大健康服務業提供了政策基礎。投資國民健康,促進經濟繁榮,應當是新常態下中國發展的優先選項。”他說。

背景:

“國民健康與經濟繁榮”研究是基於亞太經貿合作組織(APEC)21個經濟體的長期發展數據,旨在對國家經濟繁榮與國民健康資本的關係進行系統的經濟學實證分析,圍繞國民健康如何促進國家經濟繁榮,國民健康水平取決於哪些關鍵因素,以及衛生服務業對國民收入水平的影響這三個問題進行詳細探討。

該研究報告發佈於5月19日召開的北京大學衛生經濟論壇。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司長侯巖、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駐華代表BernhardSchwartlander等來自政府、醫院、高校和企業的百餘位嘉賓出席了該論壇,並對報告內容進行研討。

以下爲《國民健康與經濟繁榮——基於APEC經濟體發展的啓示》執行摘要:

國民健康與經濟繁榮

—基於APEC經濟體發展的啓示

執行摘要

研究背景:無論基於國家戰略發展還是個人全能發展的視角,經濟繁榮與國民健康的關係都是理解和促進人類發展的核心。根據亞太經貿合作組織(APEC)21個經濟體的長期發展數據,該研究旨在對國家經濟繁榮與國民健康的關係進行系統的經濟學實證分析。

主要結論:其一,國民健康作爲重要的人力資本,是提高一國勞動生產力的關鍵,從而對宏觀經濟和國民收入的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其二,國民健康是相關“投資”才能獲得的結果,這些“投資”包括良好的環境條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適宜的醫療健康服務。其三,醫療健康服務既是維護國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現代服務業日趨重要的源泉,特別具有促進就業和個人收入的比較優勢,從而更有助於提高家庭消費和國民內需,助推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政策建言:作爲最具潛力的現代服務業,醫療健康服務必將越來越主導21世紀全球經濟的發展。國家醫改應高瞻遠矚,科學認知醫療健康服務對國民健康、促進就業、擴大內需的全面作用。投資國民健康,促進民富國強,是中國21世紀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的優先戰略選擇。

一、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

無論基於國家戰略發展還是個人全能發展的視角,經濟繁榮與國民健康的機制關係都是理解和促進人類發展的核心。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複雜萬千。儘管如此,其中心目標仍貫穿始終:掙脫貧困與疾病死亡。基於人類文明史,不難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健康既是人類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人類生產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關於人力資本對生產力的作用機制,主要通過個人的教育與健康水平兩條主線發揮作用。有關教育人力資本的研究相對豐富,從而也在國家公共政策與財政投入中體現得相對較好。關於健康人力資本的研究,相對滯後,但近年越來越受到全球經濟學家和其他學者的關注。

從全球經濟版圖審視,2015年註定是非凡的一年!根據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權威研究報告,按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Parity)計算,2014是美國稱雄全球經濟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最後一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15年取而代之。儘管中美兩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有巨大落差,中國步入中等收入的“新常態”發展階段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若干問題必然是中國要越來越面對的現實挑戰,其中主要包括增長速度、增長結構、以及社會保障等三大方面的轉型。

比較當前中國和其他經濟體的增長結構不難發現,中國實現內需導向的經濟轉型具有巨大的潛力,關鍵在於認識兩個重點。第一,發達國家的現代服務業對宏觀經濟的貢獻高達70%,全球平均在60%之上,中國當前僅在40%上下。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諾貝爾經濟學家RobertFogel對歐美人羣長達百年的消費行爲研究,醫療健康服務的收入消費彈性高達1.6,遠高於人們吃穿用住的常規消費彈性。第二,各國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的發展路徑必然伴隨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其中醫療保障是其增長最快、持續最長的組成部分。2012年,OECD國家的醫療服務佔GDP的平均比重接近10%,美國則高達近18%,而中國即便是在2013年,這個數字也僅在5.57%左右。經濟學家預測,長期而言,伴隨人類收入與健康壽命的持續增長,醫療健康服務將不可避免地成爲未來全球經濟的主導產業。因此,新常態下的中國,非常有必要全面、科學地認識人口健康、醫療服務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爲此,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組成了“國民健康與經濟繁榮”課題組,基於亞太經貿合作組織(APEC)21個經濟體的長期發展數據,對國家經濟繁榮與國民健康的相互關係和作用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經濟學實證分析,試圖回答以下三大問題:

第一,國民健康如何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第二,國民健康水平取決於哪些關鍵因素?

第三,醫療健康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研究實證與主要結果

(一)國民健康如何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首先,根據21個APEC經濟體的歷史數據,我們考證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各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增長情況。研究發現,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組中,當年組內人羣健康水平越好的國家,其後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長速度越高。具體而言,人羣健康指標分別採用了國內外常用的人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以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以期望壽命爲例,在控制了其他決定因素可能對各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後,人均期望壽命對人均收入增長率的邊際影響非常顯著,約爲10.43-2*0.067*(期望壽命),並隨一國期望壽命水平的提升而逐漸遞減。根據中國當前75歲的預期壽命估算:如果通過健康投資提升國民期望壽命一歲,新增健康人力資本將有助於提高中國人均收入增長率0.38個百分點左右。

(二)國民健康水平取決於哪些關鍵因素?

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和健康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人類健康水平主要取決於遺傳基因、生活行爲、環境條件以及醫療健康服務等四大類因素。一般而言,生活行爲的影響最大,大約60%左右;遺傳和環境的影響次之,分別佔15%左右;醫療衛生的干預作用最有限,僅在10%左右。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找到更新、更具有指導意義的一手證據。我們的結果顯示:

第一,我們考察了APEC經濟體的基礎衛生設施對其居民健康的決定作用,具體指標爲居民能夠使用到諸如公共廁所與排污、乾淨水、垃圾處理等基礎公共衛生設施的比例。基於嬰兒死亡率爲健康指標的研究發現,基礎衛生設施可及性的健康作用顯著,其邊際影響爲0.525。以中國現階段的情況爲例,2012年的基礎衛生設施可及率爲65%,即平均100人中有65人可以使用到上述基礎衛生設施。在此基礎上,每增加兩人的可及率,每1000名新生嬰兒中就可能多一個過上第一個生日。同理,我們還估算了公共衛生用水覆蓋率的健康效益,其平均邊際效益爲0.822。具體到中國情況,2012年的衛生用水覆蓋率爲92%,即100箇中國居民中有92人可以用上乾淨水源,如果平均增加到93人,嬰兒死亡率也能因此降低近一個千分點。

第二,在影響國民健康的生活行爲中,我們特別考察了在人羣層面上易觀察、影響廣、可度量的健康行爲指標,其中發現國民的平均飲酒量對其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仍以期望壽命的健康指標爲例,在控制國家間的其他條件下,居民每年平均多飲酒1升的國家,其期望壽命比他國平均要低1/3年(4個月)。根據部分數據的研究表明,吸菸行爲對國民健康的影響應該更大。遺憾的是,由於跨國宏觀數據關於大衆吸菸的信息缺失嚴重,目前暫不能提供相關結果。

第三,針對醫療健康服務的作用,由於各國衛生服務總量的籌資機制和構成主體複雜,我們專注考察了各國政府投入所佔衛生總開支比重的差異對國民健康產出的影響。研究發現,相對於個人醫療支出,政府衛生投入的公共健康促進作用更大、更顯著,其邊際影響爲0.05,也即在同等衛生總開支前提下,政府衛生投入比重每高10個百分點的國家,對應的國民期望壽命平均高半年左右。

(三)醫療健康服務業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根據21個APEC經濟體的觀察,其衛生服務佔GDP的比重爲6.8%;OECD國家的平均佔比爲10%。中國自2009年國家醫改以來,衛生服務規模不斷增長,2013年爲5.57%,仍然處於相對低位。參考APEC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一個極其關鍵的宏觀經濟問題是:不斷增長的醫療健康服務業除了促進健康作用外,究竟對經濟增長與國民收入有何影響?爲此,課題組試圖從三個方面尋求答案。

首先,我們考察衛生服務主要通過什麼機制促進經濟收入的增長。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衛生服務包括醫療和健康服務兩個部分,具有極強的醫務勞動密集型產出特徵,可替代性小,不僅直接構成經濟產出的主要部分,特別還具有高就業、促消費等重要特徵。爲此,我們具體估算了APEC國家宏觀經濟的衛生服務佔比對家庭消費影響的關係式,其平均邊際影響爲2.47。以中國2012年爲例,GDP的家庭消費構成爲34.7%,衛生服務比重爲5.4%。如果提高衛生服務一個百分點到6.4%,將有助於促進家庭消費增長到37.2%。再考慮到公共與民營服務的影響差異,我們進一步估算了民營衛生服務的相應影響,發現其對家庭消費的邊際影響更高達3.89,佐證了我們關於衛生服務主要通過直接經濟貢獻和促進家庭消費兩大機制發揮作用的猜想。

最後,我們考察了衛生服務業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係。在控制了樣本國起始年份的人均收入等因素後,研究結果發現:人均衛生服務水平越高的國家在後期的人均收入增長也更快,其邊際彈性爲1.225-0.06*ln(人均衛生服務)。以中國2013年爲基礎估算,人均衛生服務爲372美元,人均收入爲6695美元,其相應彈性爲0.87。因此,未來人均衛生服務增長10%,或37美元,將有助於促進人均收入增長8.7%,約583美元。

三、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國正值中等收入的經濟轉型與醫療體制改革的關鍵階段,系統科學地研究經濟增長與國民健康的關係,將爲科學治國提供重要的參考。基於經濟發展與健康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該報告特別匯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APEC經濟體的長期發展數據,對其跨國間的國民健康與收入增長關係進行了系統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三個關鍵結論:

其一,國民健康作爲重要的人力資本,是決定勞動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從而對國民收入的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二,國民健康是相關“投資”才能獲得的結果,這些“投資”包括良好的環境條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適宜的醫療健康服務。

其三,醫療健康服務既是維護國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決定國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還具有促進就業和家庭消費的比較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提出關於國家發展戰略的政策建議:國家醫改不僅旨在解決國民看病就醫的制度安排,同時還應科學審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全面影響與作用機制。該報告基於APEC經濟體的發展數據,證實一個基本判斷:醫療健康服務不僅是維護國民健康的必要投入,也是促進就業、擴大內需與家庭消費的優勢產業,必將越來越主導21世紀人類經濟的資源配置與長期發展。作爲崛起中的全球經濟大國,中國無論從自身發展還是全球發展的視角,對此都不能誤判、懈怠,而應積極主動,開展相應的國家發展頂層設計研究,儘早付諸行動。

2015是落實國家十二五醫改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邁入“新常態”後的始發關鍵期。縱觀經濟,盤點醫改,展望未來,三點建言。第一,大量實證顯示,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是國家解決基本醫療籌資的明智選擇。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可以更好滿足國民越來越多元的差異服務需求。第二,中國醫療服務供給體系當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資源短缺,而是長期行政干預積累所致的人財物資源過度集中在大醫院的系統性問題,因此醫改的重心只有去行政化導向,纔可能促進資源的全社會流動,解決醫療服務的長期“擁堵”。第三,在繼續完善現行的疾病醫學服務體系的同時,必須加速發展健康醫學主導的現代大健康服務業。現代大健康服務業在醫療服務的基礎上,延伸涵蓋了包括促進全民身心健康和康復養老等相關產品、服務、文化與信息等新興內涵。2013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爲中國發展大健康服務業提供了政策基礎。結合本報告的研究結果,我們深信:投資國民健康,促進經濟繁榮,應當是新常態下中國發展的優先選項。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