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疾控中心:中國已啓動霧霾致病專項研究

疾控中心:中國已啓動霧霾致病專項研究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疾控中心:中國已啓動霧霾致病專項研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資料圖片)

老百姓擔心霧霾致病。那麼,霧霾和疾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

對話人:王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

去年底開始研究霧霾致病

正在11個城市做佈局監測,這是最基本的規模。就像量血壓一樣,是一個很基礎的工作。

北青報:霧霾致病,在醫學上是什麼概念?

王宇:現在,我們對霧霾的有些成分了解得不是太清楚。就我們已經掌握的情況,它首先是影響人的心臟,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正是因爲這一點,纔有霧霾導致急性心臟病增加的情況出現。此外,霧霾還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增加,人的死亡率也會增加。

北青報:霧霾對流感會有影響嗎?

王宇:不會促使流感大規模暴發,但會使這一疾病的感染率增高。

北青報:霧霾對人健康產生影響,會在多久後體現?

王宇:醫學上叫“滯後效應”,一週或十天左右的滯後。

北青報:黃潔夫委員說,戴口罩多是心理安慰。面對霧霾,老百姓能做什麼呢?

王宇:在強霧霾的時候,要減少戶外活動。此外,沒有別的辦法。

北青報:就霧霾對健康狀況的影響,我國有無開始這方面的專項研究?

王宇:從去年下半年纔開始,持續至少兩年。如果順利,明年年底應該有個結果。

北青報:現在進展如何?

王宇:正在11個城市做佈局監測,這是最基本的規模。就像量血壓一樣,是一個很基礎的工作。

爲什麼監測?是因爲治霾得有輕重緩急—何種霧霾因素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當優先治理。

北青報:從去年到現在,有沒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

王宇:不可能這麼快有。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

以前,我國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做過系統研究,所以現在好多數據都沒有。上一年什麼情況,幾個月前什麼情況,都不清楚。譬如,一個腫瘤案例,與霧霾有多少相關度?與吸菸有多少相關度?這都是很複雜的事。要在一個科學的基礎上進行,以求一個科學的數據。

乙肝疫苗事件暴露財政投入不足

公共衛生服務系統的人員素質、保護體系等各方面水準,應該高於商業水準。不能說越是公共服務,越是髒亂差。

北青報:對“乙肝疫苗事件”,作何感想?

王宇:應該說,乙肝疫苗在所有疫苗中是最有保障的,但有時不是疫苗本身的問題。一支疫苗打在新生兒身上,需要多個環節,包括運輸、存儲、注射、不良反應監測等等。這些環節都需要經費。但接種一支疫苗,國家財政投入才1塊多錢,還不夠一瓶礦泉水的錢。

在公共衛生領域,國家投入足夠,才能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百姓對健康的期待相匹配。

北青報:有說法稱,“乙肝疫苗事件”出來之後,不同地區出現了15%至30%的棄打率,這意味着什麼?

王宇:這樣下去,情況非常嚴峻。我國將近7%的孕婦是澳抗陽性,也就意味着7%的新生兒有感染乙肝的危險。任其發展,要想幾十年內把我國乙肝感染機率降下來,該怎麼樣做到啊?大家都要一個很好的結果,但投入又只有那麼多。

北青報:國家補助在中國疾控中心的投入裏佔多大比例?

王宇:有個統計數據,2010年,國家補助在疾控中心經費中只佔57%左右。這幾年,這個數字沒什麼質的變化。

理想狀態下,公共衛生服務系統的人員素質、保護體系等各方面水準,應該高於商業水準。不能說越是公共服務,越是髒亂差。這種觀念一定要改變。

結核病治療存在滑坡現象

結核病人在醫院治療後,還要天天服藥,持續八個月纔可能痊癒,耐藥的需要兩年。現在,耐藥性結核病患者數量在增加。病人總治,卻總治得不徹底。

北青報:今年帶來了什麼提案?

王宇:《加強頂層設計,確保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公共衛生服務承擔着保障人民羣衆健康的重要職責,涵蓋傳染病防治、慢性非傳染病防治、兒童預防接種、各種環境危害因素監測及干預等諸多方面。但是,目前,對預防和醫療機構性質和職能定位,以及一些政策因素,使得在體制上和機制上不能適應疾病防治的需求。這就不僅僅是個錢的問題了。

北青報:小組討論時,你建議一些疾病的防治需要公共衛生和臨牀治療結合起來。

王宇:以結核病爲例。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發病率爲世界第二位。一般說來,結核病人在醫院治療後還要天天服藥,持續八個月纔可能痊癒,耐藥的需要兩年。但現在的情況是:從醫院進來是我的病人,出去就不是了。那誰來保證八個月的規範治療呢?這就需要一個機制,把公共衛生的環節和醫院的環節對接上。否則,事情就越來越糟糕。

北青報:已經有教訓了?

王宇:這幾年,我國對結核病的治療存在滑坡現象,耐藥性結核病患者數量在增加。病人總治,卻總治得不徹底,就會產生大量耐藥現象。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