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中國家長育兒普遍信心不足 九成多人有困惑

中國家長育兒普遍信心不足 九成多人有困惑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8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

中國家長育兒普遍信心不足 九成多人有困惑

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張明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主任羅小平

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兒科主任姜之炎

如今,生孩子難,養孩子也難。中國父母幾乎是世界上最無私的,不管是時間還是金錢,只要是花在孩子身上,再多的付出都覺得值得。然而,生兒育女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新浪健康、39健康網進行的一項超過1.8萬人參加的網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國父母育兒信心不足,一些調查結果令人深思。

91.7%的家長育兒有困惑

調查發現,49.0%的人在育兒中偶爾感到困惑;42.7%的人經常感到困惑,僅8.3%的人不曾困惑。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爲何會有這麼多的父母被育兒問題困擾?

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認爲,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雖然現在獲取育兒知識的途徑多了,但真正“學以致用”時,卻不得不面臨“不對症”的難題。二是即使家長掌握了正確的育兒方法,也往往會因各種原因大打折扣。就拿簡單的孩子厭食問題來說,楊健認爲,科學的應對方法是“硬心腸”:等孩子玩累了再想吃時,家長可以板起面孔說:“對不起,現在沒有了,等下頓飯吧!”但多數中國家長做不到這一點。

此次調查還發現,孩子在性格方面出現的問題是最令家長髮愁的,佔27.4%,其他依次爲“安全”(21.7%)、“健康”(20.7%)、“教育”(18.6%)、“生活”(9.4%)等。在楊健看來,這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目前的育兒現狀。有句話說,性格決定人的命運,而這些都是在人生的早期決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養應該放在首位,屬重中之重。

撫養孩子,家長最操心啥

父母的育兒煩惱,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最令家長操心的又是哪些問題?本報詳細調查發現,人身安全、不好好吃飯、生長發育不正常、不清楚如何開發早期智力、內向等問題,在安全、生活、健康、教育、性格這5大方面中各居首位,讓父母最操心。

拿安全來說,家長們最爲關心的是人身安全,佔65.0%;緊隨其後的是“食品安全,尤其是奶粉安全”,佔27.9%;其他如裝修、奶瓶及玩具等用品安全問題,加起來不足10%。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近年來,幼兒傷害事故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屢有發生。作爲家長,一定要儘早給孩子“樹規矩”,利用講故事等方法,反覆強調攀高、玩兒火等行爲的危險性。此外,頻頻曝出的奶粉及嬰幼兒用品質量問題,確實令家長們對食品及用品安全信心下降。

在生活方面,吃飯這件簡單的事,竟令36.1%的家長頭疼,位居首位;其次分別爲老愛哭鬧(17.3%)、玩得不開心(17.1%)、睡不好覺(10.5%)等。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兒科主任姜之炎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小胖墩、性早熟等諸多健康問題,偏食、愛吃快餐、喝可樂、不吃蔬菜等壞習慣比比皆是。除脾胃不好等可能與疾病相關需及時治療外,關鍵在於要糾正孩子錯誤的飲食習慣,這需要父母做好榜樣,以及花心思引導。

在健康方面,40.0%的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生長髮育不正常,如個子不高、太瘦或太胖等”。其次分別爲:“常見病如發燒、感冒、腹瀉、過敏等”(30.3%);“健康知識不足,怕帶不好孩子”(13.9%)。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主任羅小平認爲,雖然孩子發育有個大概的時間表,但也因人、因撫養方式而有所不同,父母對此不必過於恐慌,但需要掌握一些大原則。健康和飲食結構有很大關係,要想孩子長得好,控制飲食是第一步,要少吃高油、高脂肪食品及少喝碳酸飲料。

早教、隔代教育引焦慮

本次調查還發現,在教育方面,33.3%的受訪者最擔心早期智力的開發問題。“這種焦慮是完全沒必要的。”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張明紅表示,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並讓他們接受“適宜於發展”的學前教育,是世界公認的理念。能背幾首唐詩、念幾個英文單詞真的不重要。研究證實,在人的智力發育過程中,有一個最佳的學習期,在合適的年齡段接受合適的教育更關鍵。現在不少幼兒園開設了各種學習班,這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影響求知慾。

頗具中國特色的“隔代教育”也給家長們帶來了不少困惑。25.8%的人害怕“家人教育觀念衝突,矛盾多”,17.2%的人擔心“孩子由長輩或保姆帶,不利於成長”。數據顯示,上海0—6歲的孩子中,50%—60%是隔代教育,北京的這一數據更是高達70%。隔代教育的好處在於能保證大人陪伴孩子的時間,祖輩們育兒經驗相對豐富,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老人在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方面落後的可能。楊健表示,這就要求大家在原則性問題上必須協調一致,如果孩子犯錯誤,必須達成“統一戰線”,否則孩子很難形成“是非觀”。

在性格方面,家長們最擔心的是“內向”,佔25.5%;“沒耐心”位居其後,佔21.9%;其他依次爲“不懂感恩”(18.0%)、自私(15.5%)、霸道(7.9%)、嬌氣(5.6%)。楊健認爲,大家對“內向”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很多時候,內向並不是膽小怕事的表現,而是孩子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時的自我保護本能。況且性格的內向和外向並無優劣之分。張明紅補充道,6歲以下兒童的特點就是先滿足自我,再滿足他人,不知感恩並非孩子的道德問題,因此不必爲他的“不懂感恩”而煩惱。在接受正確的成長教育和人格逐漸完善後,孩子會慢慢懂得感恩。家長最應關注的,是如何培養出一個快樂活潑、自信獨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上網求助最常見

從調查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中國父母對育兒信心不足。那麼,遇到育兒困惑時,大家最常用的解決方法是什麼?“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最受歡迎,52.6%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項;22.3%的人表示會諮詢同事、朋友等;13.5%的人會閱讀書籍、報刊等;向長輩取經的,僅有3.8%。

在張明紅看來,這幾種途徑各有利弊。網絡信息量大,但紛繁複雜、難辨真僞;長輩雖經驗豐富,但在青年一代看來,很可能過時了;書籍、報刊查找起來較麻煩;朋友、同事的育兒經溝通方便,但難免片面。

“孩子就如同一把等待打開的鎖,家長需要找到與之相匹配的那把鑰匙。”張明紅表示,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性格形成可能都存在差異,要想解決育兒中的困惑,最關鍵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特性。

遇到困惑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尋找最權威的解決之道。比如健康、就醫問題,一定要以醫生的建議爲主;教育、心理方面,則應請教育兒專業人士。當然,多參加一些正規機構舉辦的育兒講座、培訓等,及時給自己“儲備知識”也很重要。在挑選書報或上網查資料時,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驗,看其是否從事過專業的學前教育及研究、是否有豐富的臨牀經驗。

保護過度,影響孩子一生(時評)

九成多中國父母在育兒中遇到困惑,這個數據本身並不奇怪,但其中隱含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我注意到,在教育方面,有1/3的人爲如何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犯愁,43%的擔心與理念相關。實際上,中國人在育兒理念上,最急需改變的就是對孩子保護過度。

孩子“會什麼”往往是家長最關心的:會唱幾首歌,會畫幾幅畫,會認字,會背唐詩……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父母們炫耀和比較的資本。但家長是否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作爲一名關注兒童發展的研究者,我發現,獨立性缺失成爲中國兒童最嚴重的問題。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家長保護過度。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吃飯了,卻偏要追着餵飯;孩子想要出去玩,家長擔心外面的環境太髒太亂;孩子一表示異議,就被說成“不乖”,剝奪他們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很多家長會委屈地抱怨說:這正是我愛他的表現呀,我怕他受傷害。殊不知,孩子能做的不讓做或者幫着做,這種過度保護是一種不理智、不科學的愛,這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進而影響他的一生。比如,在小時候會導致他無法適應新環境,缺乏自理能力;長大後,他可能學習成績頂呱呱,動手能力極差;步入社會了,他依然會對父母過於依賴,責任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從全球來看,中國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最大的。這種單向的無以復加的愛,也會導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中國式育兒急需理性的、科學的愛,中國家長應該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把緊緊抓牢的手放開,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