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跟着症狀選清咽藥茶

跟着症狀選清咽藥茶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3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付中學;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書良

天氣冷熱變化、大風、乾燥等,都會讓人咽喉不適,有時幹疼、有時乾咳、有時想咳咳不出……這時,很多人會想到用中藥泡水,緩解咽部不適,更有一些慢性咽炎患者長期如此。

跟着症狀選清咽藥茶

但其實,在中醫看來,咽部不適與慢性咽炎都不是單一的原因所致,其中有寒熱虛實之分,發病機制複雜多變,也需辨證施藥。而中藥性味不同,也並不適合所有人羣。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付中學對我們常見的中草藥進行分析,幫你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清咽藥茶。

胖大海緩解肺熱嘶啞

胖大海性寒,味甘,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潤腸通便等作用。通常用於治療肺熱聲啞、乾咳無痰、咽喉幹痛、頭痛目赤等病症。因此,對上火、肺熱引起的聲音嘶啞、咽喉不適,適合用胖大海泡水來緩解,與適量蜂蜜一起沖泡,效果更好。由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不適合用胖大海緩解,對於菸酒過度引起的聲音嘶啞、咽部不適,胖大海也沒有治療效果。相反,由於胖大海性味寒涼,脾胃不好的人長期不當服用還容易引起腹瀉。

胖大海不適合長期服用,泡水時,每次不宜超過3枚,過多容易中毒。風熱感冒引起的咽喉燥痛、乾咳無痰、聲音嘶啞,可以用胖大海3枚和甘草3克一起泡水服用。

麥冬緩解肺燥乾咳

麥冬是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塊根,其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肺、胃經,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通常用於治療肺燥乾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祕等病症。如果咽部不適,辨證爲肺燥者,即表現爲咽喉癢、口乾咽痛、舌幹少津、乾咳、無痰、舌苔黃膩等症狀的人,可用麥冬泡水進行治療。

麥冬性寒,部分糖尿病患者氣陰兩虛,因此飲用麥冬水時,可搭配一點黨蔘,這樣就能夠更好的起到補氣的作用。脾胃虛寒、長期腹瀉、舌苔白膩以及消化不良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以免影響健康。麥冬不宜長期服用,尤其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否則可能會生痰、生溼,效果適得其反。作爲日常保健,每次用2克左右泡水即可。

羅漢果緩解咽痛便祕

羅漢果是葫蘆科植物羅漢果的乾燥果實,其性涼,味甘,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滑腸通便等作用。臨牀上通常用於治療肺熱燥咳、百日咳及暑熱傷津口渴、咽痛失音、腸燥便祕等病症。辨證屬於肺胃實熱,即表現爲咽喉疼痛伴有大便不通者,用羅漢果泡水治療,療效甚佳。

羅漢果太甜,容易傷脾胃,不宜長期服用。用烘乾的羅漢果泡水,喝多了會上火,因此,不適宜風熱咳嗽患者。寒涼體質的人在使用羅漢果時,放入一兩片薑片一起泡煮,即可中和羅漢果的寒性。但對於體質極其敏感、寒涼的人來說,不建議飲用羅漢果水。

羅漢果性涼,泡水時,不要放入太多,一般情況下,500毫升水放入1/4個羅漢果即可。小孩、老人等免疫力低的人羣,或僅僅作爲日常保健時,可減少到1/5或1/10,咽喉不適較爲嚴重的人可酌情增加到一半或一個,堅持2周,即可有效。

金銀花緩解風熱咽乾

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可清熱解毒,涼散風熱。它既能清裏熱,又能散表熱,常用於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血毒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因此,對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時的身熱頭痛、心煩少寐、神昏舌絳、咽乾口燥等有一定作用。一般情況下,取金銀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飲,可治療咽喉腫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因其性寒,金銀花只適合平和體質或內熱體質者服用,而不適合脾胃虛寒,表現爲經常腹痛、腹瀉、腹部發涼、手腳發涼的人,過量飲用金銀花水,或虛寒體質者服用會有副作用,長期服用容易引起脾胃虛寒、食慾下降,甚至引起腹痛、腹瀉等。因此,成人一般1天服用400毫升以內爲宜,兒童1天服用不超過180毫升,連續服用不宜超過一週。另外,金銀花沖泡2~3次即可,隔夜後不宜飲用。

以上藥物均有清熱解毒、利咽的作用,但此類藥物多爲苦寒之物,且苦寒程度各不相同,辨證屬於實熱的患者用了可以取得良效,但脾胃虛寒等的人用了之後會出現腹瀉等副作用。因此,建議咽喉症狀嚴重的患者在經正規醫院辨證體質、疾病後,再選擇藥物。

煎煮比泡水更安全

治療慢性咽炎,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建議,最好使用煎熬,而非泡水的方式。因爲現代藥物在生產加工或運輸過程中會出現污染的現象,比如,胖大海多爲國外進口,儲存時間久了就會出現黴變,很容易被黃麴黴素污染,如果沒經煎熬,黃麴黴素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有一些藥物在乾燥過程中會用到硫磺燻蒸,殘存的硫化物會引起人體的不適甚至疾病。所以,如果需要用這些藥物進行簡單治療,可以採取煎水代茶飲的方法,既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也能夠避免副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