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切忌盲目 低價旅遊99%有陷阱

切忌盲目 低價旅遊99%有陷阱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

切忌盲目 低價旅遊99%有陷阱

前不久,一則“8元錢遊桂林,腐乳配白飯”的視頻在網上瘋轉,視頻中,在大巴車上的一位男性導遊公開指責遊客“拿這點錢出來旅遊,還不消費、不買東西,你們良心過得去嗎?”他甚至還稱遊客“騙吃!騙喝!騙玩!就是旅遊流氓。”一時間“低價旅遊陷阱”再次引起公衆的關注。

類似的低價遊在全國各地都不少見,有些甚至喊出“零團費”,很多都因隱性購物、服務低劣等原因遭到過遊客的投訴。曾參加過“99元香港一日遊”的朱女士告訴記者,2017年7月她在珠海報名參加了當地一個旅行社組織的香港一日遊,承諾至少玩兩個景點,不強制購物。等到了香港,旅遊車就一直在中環的幾個商業街打轉,兩個景點海港城和銅鑼灣,也是購物商城的集中地。“不想購物的也不允許待在旅遊大巴上。進了商店,導遊會安排店員一對一地不停遊說,躲都躲不開。”

爲此,《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他認爲,不合理低價遊現象是旅遊行業中的一種惡性競爭行爲,其產品屬於旅遊行業中的“僞劣產品”。前面提到的“8元遊桂林”和“99元遊香港”就屬此類,旅行社以遠遠低於市場正常成本的標價,招攬顧客,然後以安排、誘導甚至欺騙、強制的方式讓遊客購物或參加自費旅遊項目,並從中獲取佣金,來彌補成本和謀取利潤。長此以往,勢必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擾亂整個旅遊業的環境。

劉思敏也剖析了不合理低價遊在國內火爆的3個主要原因:

1.消費觀念不成熟。一些消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對“旅遊”類的服務型商品缺乏理性認識,覺得與超市裏售賣的實物型商品一樣,可以直接比價,甚至以爲比農貿市場議價空間還大。即使明知道價格遠遠低於成本,可當遇到超低價特別是百十來塊的旅遊產品時,依舊會失去理智,生怕佔不到便宜。除此之外,旅遊經驗的欠缺,也是造成消費者盲目選擇低價遊的原因之一。

2.市場供需失衡。現在的旅遊市場上,旅行社、導遊、地接的供給能力大大超過旅遊消費者的需求數量。嚴重的供過於求使得同行之間競爭異常激烈。在沒有健全的退出機制的情況下,不少旅遊企業和從業人員不願也不能退出,爲了維持經營,往往只能通過惡性價格戰來招攬客源。用正常成本一半或更少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等消費者開始旅程後,他們再用強制消費、壓縮食宿標準等方式,彌補成本。

3.社會輿論宣傳不足。媒體宣傳不到位是指針對消費者的科普宣傳不足。目前,各大媒體對旅遊行業的監督,對象多數是商家,曝光商家不法行爲、呼籲規範商家行業制度的力度很大,但相比之下,對消費者進行旅遊教育、警示或告知卻顯得很不足。旅遊者相對於旅遊企業固然是弱者,但大多數能旅遊的人都屬於富裕羣體,理應培養健康的消費理念,克服貪便宜心理。輿論媒體應該將宣傳重點轉移到廣大消費者身上,讓消費者真正瞭解旅遊服務,規避不合理低價遊、零負團遊陷阱。

這樣的不合理低價遊、零負團遊浪費了消費者寶貴的遊覽休閒時間,不但影響心情,甚至受氣受辱,還得不到任何愉悅的旅遊感受。對整個旅遊行業來說,也是危害衆多,不僅擾亂正常市場秩序,更加大了旅遊規範管理的難度,使消費者投訴率居高不下,讓行業形象嚴重受挫,阻礙旅遊業的發展。

劉思敏認爲,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要依據《旅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把執法重心轉移到打擊旅遊過程中的“強制交易”和“假冒僞劣”,加大懲罰性賠償的力度。以往的行政執法對於商家的震懾是有限的,畢竟都有僥倖心理,何況行政罰款收歸國庫,遊客並不能受益。“假設消費者的參團費是300元/人,在旅遊過程中出現了權利受損的情況,商家一般採取全額退費外加象徵性賠償。如果對商家施行‘假一賠百’甚至‘假一賠千’的規定,消費者權利受侵害時可獲得3萬甚至30萬的賠償,不但能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最大限度的保護消費者合法利益,極大提高遊客維權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商家的違法成本,一旦發生集體訴訟,商家完全可能真正‘傾家蕩產’,使商家不敢推出類似的不合理低價遊服務。”

除了立法層面,消費者在碰到類似低價遊產品時切忌盲目,一定要與市場上的平均價格相比較後再做選擇。以北京一日遊爲例,如果行程包含故宮、鳥巢和水立方3個景點,全程20座小巴車接送,不含餐飲,按正常的成本價格覈算:故宮門票60元,鳥巢+水立方聯票80元,包車費用1000元/天,整體覈算下來,成本約爲200元/人。如果有旅行社報價只有這一半甚至1/3,那就一定包含購物點或其他隱形陷阱,旅遊者購買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劉思敏最後提醒廣大消費者:“天上不會掉餡餅,除了極少部分尾單甩賣,低價遊99%可能有陷阱。參加旅遊團實際上是消費者購買的一項服務產品,是不可能不花錢就買到好服務的。”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