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工作時做些"小動作"預防久坐成疾

工作時做些"小動作"預防久坐成疾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班族”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身體狀況是否健康歷來爲全社會廣泛關注。爲此,我們推出這篇“上班族保健養生知識”,希望對“上班族”的身體健康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一起來看看吧!

久坐成疾敲響警鐘

工作時做些

好的運動其實很簡單——站起來。每天只要堅持足夠的時間站起來走動走動,就能讓你遠離久坐帶來的困擾!

久坐不動,這是辦公一族健康的頭號大敵。“上班前坐公交車,工作時坐電腦桌前,下班後坐電視機前”成爲了大多辦公族常見的一種狀態。

久坐對健康構成的威脅,其危害性同吸菸或者在日光下過度暴曬同樣嚴重。研究顯示,即使每天運動兩小時,也不能彌補十幾個小時坐着不動所帶來的巨大危害。

久坐容易引起頸椎疾病、腰背痛。久坐不動使人體的正常生理彎曲“頸曲”被破壞,形成一種酷似駝背樣的頸傾肩隆狀,影響了頸椎動脈對頭部的血量和推動;由於坐時軀體重量全部壓在腰骶部,壓力承受面分布不均,會引起腰、腹、背部肌肉下垂、疼痛。

久坐者極易肥胖。久坐不動,機體對攝入的脂類、澱粉過多地轉變爲脂肪貯存體內,使人肥胖。

工作時做些

久坐可引起心肌衰弱。因爲久坐消耗少,人體對心臟工作量的需求減少,由此可引起心肌衰弱。心功能減退、血液循環減慢,血液在動脈中必然沉積,爲高血壓、冠狀動脈血栓症埋下隱患。

久坐使血液循環不良靜脈迴流受阻,直腸肛管靜脈出現擴張,血液淤積,導致靜脈曲張而出現痔瘡,發生肛門疼痛、滴血或血便等,長此以往還將導致貧血。

久坐的人胃不好,人體每日攝入的食物,久坐少動而長時間聚積於胃腸,使胃腸負荷加重而緊張,蠕動得不到緩和,易致胃及十二指腸部潰瘍。

久坐不動還會造成精神壓抑。由於身體狀況互爲影響,久坐會使人的精神壓抑、頭昏眼花、倦怠乏力,有時還會虛火上升而致耳鳴、衄血等。

因此,提醒廣大辦公一族:好的運動其實很簡單——站起來。站起來伸個懶腰、站起來看會兒窗外、站起來打個電話、站起來倒杯熱水……每天只要堅持足夠的時間站起來走動走動,就能讓你遠離久坐帶來的困擾!

工作時不妨做些小動作

工作時做些

工作時,經常做些小動作,能起到鍛鍊身體預防生病的效果。堅持下來,你會發覺你的精力更充沛,思維更活躍。

我通常做的小動作有:

伸懶腰:兩胳膊平行伸直,再往後拉伸,兩手握成拳頭狀,舉起雙手慢慢越過頭頂;

擴胸:身子坐直,胸挺起,兩隻胳膊向後用力拉伸,然後恢復常態;

收腹:沒有標準性動作,相信每個人都會;

提腿:雙腿離地並且繃直,身子坐直,把全身重心移至雙腿;

踮腳尖:腳尖離地,擡起、再放下,重複N次;踮腳後跟:腳後跟離地,擡起、再放下,重複N次。

上班族如何保養自己的胃

1.忌精神緊張

工作時做些

一個人在緊張、煩惱、憤怒時,其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直接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排空障礙,胃粘膜保護層受損,造成自我消化,形成潰瘍。

2.忌過度疲勞

無論是體力勞動或是腦力勞動,如果疲勞過度,都會引起胃腸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調,胃酸過多而粘液減少,使粘膜受到損害。

3.忌酗酒無度

酒精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人們飲酒後,乙醇首先在胃內儲留,與胃十二指腸黏膜直接接觸。正常的胃黏膜表層上皮細胞和胃小凹清晰可見,分佈很均勻,酒精能導致黏液變薄,粘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微血管內皮損傷、栓塞,組織缺血血氧壞死,從而引起胃黏膜糜爛或潰瘍。

4.忌飢飽不均

工作時做些

飢餓時,胃內的胃酸、蛋白酶無食物中和,濃度較高,易造成粘膜的自我消化。暴飲暴食又易損害胃的自我保護機制;胃壁過多擴張,食物停留時間過長等都會促成胃損傷。

5.忌飲食不潔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誘因之一,在潰瘍病人中,該菌的檢出率高達70~90%,而潰瘍病治癒後,該菌亦消失。潰瘍病人可通過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觸傳染,不潔的食物,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6.忌晚餐過飽

有些人往往把一天的食物營養集中在晚餐上,喜歡吃夜宵或睡前吃點東西,這樣做不僅造成睡眠不好,導致肥胖,還可因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分泌過多而誘發潰瘍形成。

7.忌狼吞虎嚥

工作時做些

食物進入胃內,經儲納、研磨、消化,將食物變成乳糜狀,才能排入腸內。如果咀嚼不細、狼吞虎嚥,食物粗糙,就會增加胃的負擔,延長停留時間,可致胃粘膜損傷;另外細嚼慢嚥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膽汁分泌減少,有利於保護。

結語:養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每個人都想要健康的身體,繁忙的工作常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大家平時一定要多多瞭解這些常識,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是非常有幫助的哦!希望本文能幫助到你們!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