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糖一定不能吃 吃多了危害大

糖一定不能吃 吃多了危害大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3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孩子還是得少吃糖了,糖對我們的身體都是非常的有危害的。糖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吃到的一種零食,因爲口感好,頗受大家喜歡。但是你們知道嗎?過量吃糖是會損害身體健康的。不信的話,就來看看吧。

糖一定不能吃 吃多了危害大

過量吃糖會帶來什麼危害?

1、造成齲齒

我們口腔中生存着很多細菌,如果經常大量攝入糖類食品,這些細菌就會把口腔中殘留的糖類分解發酵。這個過程會產生一定量的酸性物質,對我們的牙齒造成侵蝕。很多兒童的齲齒就是因爲愛吃甜食造成的。所以在吃完甜食後要及時刷牙或漱口,避免發生齲齒。

2、導致肥胖

糖類食品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吸收後,一部分消耗供能,另一部分作爲糖原儲存在肌肉和肝臟中。除了滿足以上兩部分需要以外,剩餘的大量碳水化合物會在人體內轉化爲脂肪。人體和動物實驗也顯示,含有大量果糖的果葡糖漿可引起脂肪過量沉澱。除此以外,糖還能通過作用於神經系統,抑制飢餓感的消失,促進我們進食。所以長期大量進食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食品,很容易引起肥胖。假如我們每天多吃5塊糖,相當於要額外攝入將近100千卡熱量,體重每週即可增長100克。

3、誘發高血壓

美國對含糖飲料的一項調查顯示:每天喝一罐甜飲料,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不喝甜飲料的機率高20%,每天喝兩罐,則高50%。近年來糖尿病患者人數的增多和甜飲料的大量消費、糖的攝入逐年遞增有密切關係。營養學家調查發現,吃糖可能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但長期大量食用甜食會使胰島素分泌過多、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引起人體內環境失調,進而導致糖尿病。

糖一定不能吃 吃多了危害大 第2張

4、導致骨質疏鬆

糖類食品在體內的代謝需要消耗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經常吃糖會造成維生素缺乏和缺鈣等營養問題。當機體長期處於高糖狀態時,會發生尿糖現象。在糖分隨尿排出的同時,水溶性的維生素B1以及血液中的鈣離子也會過多排出體外。研究表明:II型糖尿病患者的維生素B1尿排出量居然是正常人的16倍之多。而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能量時必須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就會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從而易導致摔倒引發骨折。而血液中鈣離子的流失會引起骨骼中的鈣不斷地溶解到血液中,最終導致骨質疏鬆。

5、易得腎結石

我們都知道,喝白開水可以防止腎結石,但如果在白開水中放入較多的糖,喝糖水,則會促進腎結石的發生。前面已經講到,機體糖含量越高,就會導致糖分和鈣等營養素隨尿液流失。有研究表明,不論正常人或結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2小時後去檢查他們的尿,發現尿中的鈣和草酸濃度均上升了。尿中的鈣含量越高,他們和草酸相遇形成沉澱的機率就越大,進而也很容易得腎結石。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很多人同時得腎結石和缺鈣了。

飲食中不可忽視的隱形糖

爲什麼有些孩子平常很少吃糖,可攝糖量仍會超標呢?營養專家範志紅告訴記者,生活中多數糖隱形在飲料、糖果、麪包、點心、餅乾、能量棒、果醬、果凍、蜜餞、雪糕、冰淇淋、速衝糊粉等食品中。比如,喝一罐330毫升的可樂,就會攝入約35克的糖;喝一瓶430毫升的果汁,就攝入約45克的糖;幾塊甜餅乾含糖約10克等,這些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多糖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無論成年人還是兒童,都應把遊離糖的攝入量限制在每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

糖一定不能吃 吃多了危害大 第3張

此外,尤其在廣東地區,日常家庭愛煲湯、煮糖水,調味中也存在着不少隱形糖。如做紅豆沙綠豆沙要加糖,銀耳湯要用冰糖煮,梨湯要用冰糖燉,紅燒肉類爲了增鮮提色要放點糖,番茄雞蛋和醋熘白菜都要放糖等等。所以要控制孩子的攝糖量,還要注意平時的飲食。

吃糖太多或引發、加重近視

據瞭解,糖是三大營養素之一,是人體熱能的重要來源。適時、適量地攝取糖分,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但如果食用過量,就會傷害身體,誘發疾病。

近年來,近視有往低年齡段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小朋友都戴上了眼鏡。浙江眼科醫院視光中心醫師陳思萍表示,“孩子吃糖過量導致近視”的說法不是謠言,糖分攝入過多也有可能會增加近視的發生機率或加重近視的程度。

過多的糖分進入人體後,血糖含量過高會引起眼內房水、晶體滲透壓的改變。如果房水的滲透壓低於晶體的滲透壓時,房水就會進入晶體內,改變晶體形狀,有可能會誘發近視或加重近視。另外,過量的糖分還有可能降低眼內組織彈性,增加晶體內壓力,使眼軸伸長,造成近視的發生或加重近視的發展。

結語:少吃糖,才健康,當然,日常的飲食上也是需要糖的,但是,不能吃的太多了,吃太多會給身體造成負擔的。糖在體內的代謝也需要維生素的幫助,過量的糖會使維生素b1等營養物質大量被消耗。而維生素b1具有營養視神經的作用,如果視神經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就有可能會引發或加重近視程度。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