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北大哲學系的長壽俱樂部

北大哲學系的長壽俱樂部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大哲學系1912年建立,知名度很高,每個領域都能看到一連串不朽的名字,蔡元培、胡適、馮友蘭、金嶽霖、張岱年……如今,這個系又擁有一個有趣的別稱——“長壽俱樂部”。

北大哲學系的長壽俱樂部

長壽成了北大哲學系的“傳統”。北大哲學系教授中,90歲以上就有十餘人,85歲以上超過20人,佔知名教授近半數。

爲探究哲學教授們的長壽祕密,記者走訪了北大哲學系楊辛教授和李德齊教授的家。兩位睿智而有趣的老先生年過九旬,過着遠離浮華的簡樸生活,興趣愛好廣泛,即便身處斗室也自得其樂。與上一輩哲學大師一樣,他們醉心於精神世界的探索,把鑽研學術當成人生的最大樂趣。而正是對學問的矢志不渝,讓他們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研究哲學,也把哲學落實到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不管面對什麼事都能保持“坦蕩蕩,看得開”的達觀心態,或許正是哲學大師們能保持長壽的“祕方”。

不求壽而得壽,埋頭學術不知老之將至。楊辛,著名美學家、書畫家,早年師從徐悲鴻,他所著的《美學原理》是所有藝術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然而,楊教授的家卻不太符合“美學原理”,70平方米的老式樓房基本沒有裝修,到處堆滿了書籍,連轉身都困難,老人絲毫不在意。直到記者又拜訪了哲學系另一位長壽老先生李德齊的家,才發現這種“亂”不是楊教授獨有,大概是教授們的“風格”。他們心無旁騖,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對衣食住行全不在意。

北大哲學系的長壽俱樂部 第2張

在楊教授的記憶裏,哲學系的著名學者們吃穿極不講究,不補充營養品,也沒有誰喜歡運動。“也許,支持他們生命的最大動力就是鑽研學問的樂趣吧,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全部興趣都在學術上,有精神力量支撐,有追求的生命自然長久。”楊教授說道。這些老先生去世前還在動腦子,思考問題,無暇顧及其他。他們從未覺得自己老,因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仁者壽”的真諦,做個心中坦蕩蕩的君子。在兩位教授印象中,哲學系的老先生們不但是智者,也是仁者。在中國哲學中,有“仁者壽”的說法,儒家講究“以德養壽”。孟子活到83歲,在古代算高壽,儒家的養生突出“德”,不做虧心事,所謂君子坦蕩蕩。“仁”字在楊辛教授看來,是北大哲學系薪火相傳的精神,“上一輩的學者們對我們後輩的仁愛和關懷,體現的是他們做人的境界,這和他們學術的境界是統一的,哲學其實最終還是落實做人。”

北大哲學系的長壽俱樂部 第3張

安死才能樂生,要像莊子一樣鼓盆而歌。作爲哲學家,無法迴避生和死這個終極問題。和這些長壽哲人的交談中,他們毫不避諱死亡。李德齊教授語出驚人:“死是什麼?死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啊!面對死亡,我要像莊子一樣鼓盆而歌。”李教授的專業是邏輯學,但他興趣廣泛,對數學、物理、音樂、繪畫、書法都十分喜好。“當年北京電話號碼從七位數升至八位,我坐在公共汽車上,腦子就在轉,計算電話增加了多少戶,還要除去以零開頭的數,是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樂此不疲。腦子不動就會老,‘勤思’是我的養生祕訣。”老先生對生命的各種興趣近乎癡迷,喜歡一切美麗、有意思的東西。

“有生之物必有死,死對自然界是一種貢獻,是和自然融爲一體,所以沒什麼可悲哀的。我所信奉的是安死樂生,哪怕下週死,我依然還會惦記着這週六去人大書市,多淘一些折扣書回來。”李先生笑得像個孩子。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