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暖寶寶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怎樣安全使用

暖寶寶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怎樣安全使用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暖寶寶,相信一般比較怕冷的妹子們都不會陌生,因爲暖寶寶貼在身上可以發熱,這樣就不會感覺到太冷了,對於暖寶寶好像從小編上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流行起來了,那時候很多同學在冬天都會用它來取暖,一來方便,二來確實可以讓自己變得熱起來,不佔地方,確實是一個好幫手。可是由於它要貼在身體的內部,足底等部位,而且熱起來還是比較燙的,一個不小心就容易燙傷自己的皮膚,那麼暖寶寶怎樣使用才更安全,它又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暖寶寶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怎樣安全使用

暖寶寶中的發熱原料是由鐵粉、活性炭、蛭石、無機鹽和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撕開明膠層,可立即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發生放熱反應。

鐵粉

空氣中的氧氣與鐵粉發生反應產生氧化鐵,鐵被腐蝕的時候會釋放出熱量。這些熱量能令鐵粉的溫度達到68攝氏度左右;軍用級別的取暖器溫度能達到90攝氏度。一般工廠將鐵碾碎或者用水噴射熔化了的鐵來得到鐵粉。有趣的是,我們每年光吃穀物早餐就要吃掉200萬磅鐵粉。

多孔的小袋子

打開塑料包裝袋,空氣就滲入了暖寶寶小袋子中,袋子中開始進行能發熱的化學反應。小孔越多意味着空氣越多,因此足用暖寶寶的小孔比一般暖寶寶更多(畢竟鞋中的空氣沒那麼流通)。

活性炭

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住空氣中的水分,保證氧化過程順利進行。它還有導熱功能,因此它能均勻散熱。加熱後的木炭體積膨脹,在碳原子間會留出數以百萬計的小孔,這樣一來每克碳的表面積會增加至兩千平方千米。一磅活性炭的表面積有留六個足球場那麼大——這些縫隙用來吸附水分足夠了。

暖寶寶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怎樣安全使用 第2張

氯化鈉

氯化鈉(鹽)作爲多雪城市的除冰劑,會腐蝕汽車的脆弱部位。在這裏,氯化鈉(與水一起)是一種能促使鐵粉腐蝕的催化劑。

蛭石(Vermiculite)

這種含水的硅酸鎂鋁在加熱的時候會膨脹,看上去就像蠕蟲一樣。因此其名字得名於拉丁語中名爲vermiculus的蠕蟲。它很輕,吸水能力強,在暖寶寶中不發生化學反應,它的味道也不臭,因此它是一種能防火的超級材料。它是絕緣體,有些建築材料中也會用到它。它和活性炭一起將鐵粉分散開來,避免暖寶寶中的填充物發熱太快灼傷皮膚。爬蟲學家會用這種東西來保持爬蟲的蛋處於舒適狀態——當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手來替代它。

暖寶寶怎麼用?

第一、暖寶寶雖然熱源溫度低,但在人體局部作用較長時間都有可能引起低溫燙傷,因此要特別注意:

1、不要在使用電熱毯等取暖器具的同時使用暖寶寶;

2、不要直接將暖寶寶貼於皮膚上,最好貼在貼身衣褲外面;

3、不能在睡覺時使用,避免翻身過度壓迫;

4、避免長期壓迫放置暖寶寶的部位;

5、避免長時間放置暖寶寶於同一部位;

6、隨時注意觀察局部皮膚狀況,如有異常立即取下。

暖寶寶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怎樣安全使用 第3張

第二、雖然暖寶寶很實用,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使用的。

1、孕婦及備孕婦女,將暖寶寶貼於腹部,會使孕婦及腹內胎兒產生過多內熱,胎兒出生後可出現各種熱性疾病,如便幹、生瘡等問題;將其貼於正對子宮位置,嚴重可引起子宮收縮、影響胎位,甚至導致胎兒畸形、早產。

2、小孩,尤其是嬰兒,因其皮膚嬌嫩,不能準確表達不適,容易燙傷。

3、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障礙者、對熱敏感及年老體弱者,因神經末梢感覺遲鈍,也不適用。

4、冬天沒有畏寒狀況,最好不要使用:暖寶寶主要適合於寒涼體質,即一到冬季手腳冰涼、經常反覆感冒的人;對於非寒涼體質的人,暖寶寶長時間產生的熱度都是過量的,反而造成機體過熱,引起不適。

第三、暖寶寶雖然能夠發熱,但是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不穿棉衣。暖寶寶產品經常宣傳具有“替代厚重棉衣,爲人體提供溫度保障”的功效,將人們帶入誤區。暖寶寶發熱效果侷限於所貼部位周圍,且只能給皮膚表層帶來熱量,只能起到輔助保暖的作用。如果僅靠暖寶寶保暖,穿着過於單薄,不異於“只要風度,不要溫度”,而身體其他部位依然會受寒,造成凍瘡、寒冷性脂肪組織炎等疾病。

最後,應將暖寶寶置於兒童夠不到的地方;不要撕開暖寶寶的內袋,以避免其中的發熱材料滲漏,進入眼睛或口中。若不慎接觸到眼睛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若誤食應立即催吐並就醫。

暖寶寶是通過什麼來發熱的 怎樣安全使用 第4張

總結:以上就是關於暖寶寶的基本構成,現在大家都瞭解了沒有。其實對於比較畏寒的朋友來說,在天冷的時候就可以隨身貼上暖寶寶,但是如果你是孕婦或者是嬰兒,或者是其他以上內容中提到的這幾種人羣,就不要使用暖寶寶了,容易產生不良的危害,特別是孕婦,肚子裏還有一個寶寶,會影響到寶寶的正常發育情況。所以暖寶寶雖然比較方便,但是要想讓它帶來暖氣還是要正確使用才更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