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不辜負患者以性命相托 迎接中國醫師節

不辜負患者以性命相托 迎接中國醫師節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8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月19日,超過400萬名中國醫生將慶祝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多年來,他們尊重生命,救死扶傷,甘願奉獻,用“無限的愛”保護13億人民的健康。

不辜負患者以性命相托 迎接中國醫師節

1、優良醫學傳統的傳承

一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不管哪個詞,沒有醫生是活不下去的。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正如現代醫學大師邱發祖教授所說:“德性不接近佛陀,而接近神仙,成爲醫生是不可能的。”

在我國醫療事業中,涌現出了一批醫德高尚的醫生。其中有國內外知名醫生、長期從事臨牀醫學前沿工作的專家和紮根基層的全科醫生。

--吳英凱是我國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流行病學的奠基人之一,創建了我國第一家胸外科醫院。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在病人面前,我是醫生,我是仁者,應該受益而不是報告;在學生面前,我是教師,教育人,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用言語;在組織面前,我是一個黨我。第一,遵守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事業至上,奉獻精神。”

--林巧稚是中國近代婦產科的奠基人之一。她參與了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等方面的研究,在她個人的保護下,有5萬多個新生命來到了世界各地。它的名言“我是中國人,我想與我的事業共存”激勵了年輕一代的醫務工作者。

--張金哲是中國兒科外科的奠基人之一,90歲以上的他一直致力於兒科疼痛的臨牀治療。多年來,醫生一直照顧好孩子們。每次孩子去看醫生,他必須先起來。聽診器的焓被放在孩子的胸部。每次孩子哭的時候,他像魔術師一樣從白大衣口袋裏拿出一些小東西來吸引孩子,然後在孩子平靜下來後去看醫生。

肝膽外科專家吳夢超、神經外科專家王振義、神經外科專家王忠忠、被譽爲“B型超級偵探”的賈立羣等。

他們尊重職業、平等和仁愛,願意奉獻和追求卓越。他們是全國數百萬醫生學習的道德榜樣和榜樣!”中國醫學會會長張燕玲說。

2、醫生隊伍建設穩步發展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社會。作爲人民健康的“守護者”,醫生是促進中國健康的主要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衛生工作者總數爲117.49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988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39萬人。

40多年來,中國醫療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不斷鞏固。每1000人中執業醫師(助理)人數爲24400人,每10000人中全科醫師人數爲18200人,每10000人中公共衛生人員人數爲6,28人。記者從國家衛生委員會了解到,目前,全國衛生保健領域有院士211人,中醫藥碩士61人,獲得“白求恩獎”67人,獲得勞動模範稱號59人。2000年至2017年,醫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59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9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97項。其中,吳夢超、王忠忠、王振義、塗友友、侯雲德等獲全國最高科技獎。

隨着醫療行業的後續發展,醫療人才培養體系日趨成熟。國家衛生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深化了醫學教育合作,建立了將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全國40萬居民的規範化培訓,通過多種渠道,加快了全科醫生、兒科醫生、精神病醫生等稀缺人才的培養。共培訓全科醫師253000人,免費培訓本科生38000人。

3、醫療技術能力顯著提高

爲了爲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國家衛生委員會完善了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規範,努力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精細化、開放化。根據國家衛生委員會醫療管理和醫院管理局副局長郭豔紅的說法,委員會發布了18項醫療質量安全核心體系重點,爲醫療質量管理提供指導,逐步完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維護國家、省、市質量管理組織體系,提高我國醫療質量管理專業水平。

中國2017年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約81.83億個,比2016年和2014年分別增長3.16%和7.64%,出院人數約2.43億人,比2016年和2014年分別增長7.55%和16.27%。“我國醫療資源供應不斷增加。”郭豔紅說,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高度重視提高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

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我國醫療質量呈現出“四升一降”的趨勢: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醫療服務效率提高,診療質量提高。部分專業、重點疾病和手術穩步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高,住院病人死亡率持續下降。它在低水平下是穩定的。

同時,我國的醫療技術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據國家衛生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療發展呈現出“內手術、微創手術”的趨勢。與傳統方法相比,微創和無創技術降低了手術風險,患者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突破10萬例,居世界第一。它開創了世界上許多醫學技術的先河,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專家到中國學習,甚至吸引了一些外國病人接受治療。

數字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醫學領域也不例外。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打印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骨科、心臟外科、胸外科等領域,使手術更加準確、安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在病理輔助診斷和圖像輔助診斷方面取得了突破,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聯合醫學院率先將混合現實技術應用於骨科疾病的治療。在磁共振技術的幫助下,外科醫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病變部位和周圍血管、神經的全息圖像,手術的安全性得到了顯著提高。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