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母親舍工作四處求醫 幫孤獨症兒子走出孤獨

母親舍工作四處求醫 幫孤獨症兒子走出孤獨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8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母親舍工作四處求醫 幫孤獨症兒子走出孤獨
天天開始關心大人了,這讓蘇奇巖很欣慰

“我一生都是兒子的柺杖”

一個月認識一種顏色、兩年學會用筷子、三歲纔會叫媽媽,這是梁山縣孤獨症兒童天天(化名)的成長經歷。可面對天天,他的媽媽蘇奇巖從未氣餒過,天天患病的8年間,她關了自己的診所,帶着天天四處求醫,既要照顧兒子,又要給兒子上課。八年後,天天奇蹟般地和正常孩子一樣,坐在教室裏上課。

關掉自己的診所陪兒子四處就醫

22日中午,記者來到蘇奇巖家裏,她早早就站在小區門口等着。扎着馬尾、素面朝天的她看起來乾淨利索。

“兒子,阿姨來了,快開門。”她在樓道里就招呼天天開門。“記者阿姨,你們是來採訪我媽媽的嗎?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一進屋,天天就握着記者的手說。

2002年12月份,天天降生。那時,蘇奇巖在家門口開了家診所,丈夫在外做生意,日子過得很富裕。誰知,她的生活卻自此發生了改變。她發現孩子學東西非常慢,2003年,在天天一歲多時,天天被查出患有“非典型孤獨症”。那時的蘇奇巖還認爲,這個病總有一種藥可以治癒。

直到後來,天天在濟寧一傢俬人康復診所上第一節矯正課時,蘇奇巖才意識到,這種病對於孩子和家人來說有多麼痛苦。“老師讓他套圈,常人看來很簡單的動作,他卻怎麼也不會做。我和家人在旁邊急得直哭。一個小時他才學會。”蘇奇巖說,那天晚上,她把天天獨自關在房間裏,說不叫出“媽媽”,就別想出來。後來,孩子三個月沒開口發音。

“那件事後,我非常後悔。後來在北京聽了一堂課,我才知道這種病會伴隨孩子一生,康復率只有10%。”她萬念俱灰,但是心存不甘。之後,蘇奇巖決定放棄診所和休閒時間,全力幫孩子康復。

2004年12月,她帶着天天在濟寧以每月440元的價格租了一處房子,每天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帶着兒子去上課。

一個動作教萬遍,孩子會叫媽,她感到莫大幸福

兒子上課,蘇奇巖就在一旁詳細地記錄下老師的授課內容,晚上回到出租房再給天天溫習一遍。一個月後,孃兒倆回到家中,蘇奇巖把餐廳騰出來給兒子作爲教室,她決定親自教兒子。

孤獨症兒童的認知能力很差,一個把水杯放回原處的動作,甚至要教幾萬次。她已不記得曾多少次爲兒子的冷漠流下淚水。

“一次教他認識‘黑白黃紅’四種顏色,足足教了一個月,他還是分辨不清。我很急,但又打不得罵不得,那段時間每天晚上焦躁得失眠,白天還要繼續。其實這對我和兒子都是一種折磨。但又必須這麼做。”

每次想到“我是他媽”,我就會咬着牙堅持。“既然記不住,索性就不教了。一週後,他居然認識了這四種顏色。我高興地對丈夫說,咱兒子神了。”

讓蘇奇巖最擔心的是兒子的自理能力。爲教兒子疊被子,先教他疊紙,再教他疊小被子,最後再疊自己的被子。如此一個過程需要幾個月。

蘇奇巖說,周圍的人知道天天有孤獨症後,每次上街都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地說:“她的兒子不會說話。”蘇奇巖生怕兒子聽到,每次都急着往家趕。“現在不一樣了,他們說:‘你看,她的兒子好了,她太厲害了。"鄰居李阿姨說:“小蘇太不容易了,這麼年輕爲了兒子能做的都做了。誰叫她是他媽呢!”

天天三歲時纔會叫媽媽。蘇奇巖說,這句媽媽她等了太久。“當時已經不會哭了,只讓他不停地叫‘媽媽’。那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此後,她更加堅定信心,帶着兒子在全國各地尋找名醫、康復中心。

她要做兒子的柺杖,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2008年,爲了讓兒子不孤單,蘇奇巖夫婦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我和丈夫想,等我們都老去了,誰來照顧天天?即使天天被送去敬老院,也得有人管。”蘇奇巖說。所以他們要了第二個孩子。

當年4月,天天上學前班。蘇奇巖怕兒子在教室裏坐不住,她挺着六個月大的肚子陪兒子去上課。“他在樓上教室裏,我在樓下站着等他放學。老師看我辛苦,給我搬個凳子讓我坐着等。”就這樣,她一直等到自己生產。

生完孩子後20天,蘇奇巖繼續給兒子上課,另一方面,她還要給出生不久的女兒餵奶。除了照顧兩個孩子外,蘇奇巖還時刻教育天天要愛護妹妹。天天今年9歲,妹妹4歲,兩人是分不開的小夥伴,每次買東西,天天都會說:“給妹妹也買一個。妹妹每次也都想着我。”

採訪中,天天在一旁來回跑動。蘇奇巖說:“兒子過來,到媽媽這來。”她抱着兒子讓他看着自己的眼睛,開始數數:“1、2、3……30。兒子太棒了,來,擊個掌!”

孤獨症孩子的眼神是遊移不定的,對於天天來說能夠專注30秒左右,已經是很難得了。

9月3日,天天就要上四年級了,他可以自己坐公交車上學,和同學相處得很融洽。從起初的懵懂無知到明白四季變化,從一歲時不會用聲帶到現在能夠正常交談,從不知親情是何物,到現在能爲媽媽擦汗說一句“媽媽辛苦了,我愛你”。每一次認知,每一點成長都包含了蘇奇巖上萬次的示範引導。蘇奇巖說:“我們不敢想兒子長大後會怎樣,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我就是他的柺杖,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