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27年內中國男人腰粗了20% 現有六千萬人肥胖

27年內中國男人腰粗了20% 現有六千萬人肥胖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通亞諮詢公司創辦人和首席研究員保羅·弗倫奇引用的數據,目前中國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圍已經從1985年的63.5釐米增長至76.2釐米,這意味着,在短短27年的時間內中國男人的腰粗了20%。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40~50歲男性的平均腰圍已經達到86.2釐米。

27年內中國男人腰粗了20% 現有六千萬人肥胖

此外數據顯示,我國早在2002年就有兩億人超重癲癇病,其中大約6000萬人肥胖。龐大羣體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黑洞:僅2003年,我國成人可歸因於超重和肥胖所帶來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就高達211億元。

曾經

物質匱乏時期胖是福氣

作爲一個“中國通”,弗倫奇發現自古以來,大胖子在中國就是社會身份和政治地位的形象表徵。

尤其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膀大腰圓的身材更是被人們豔羨。“那時‘將軍肚’可是個褒義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顧東風教授笑着回憶道,“人家會說你有福氣,要是太瘦人家則會說你骨瘦如柴。”

他清楚地記得,幾十年前,當他到北京石景山區進行心血管病的相關調查時,發現工人中的胖子明顯比農民多,“因爲工人的福利待遇好”。

現在

肥胖被列爲一種疾病

從楊柳蠻腰到大腹便便,中國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從1992年到2002年這10年間,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人口的超重率增長了近40%,肥胖率增長了近100%。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在一份報告中將肥胖定義爲疾病。在衛生部2003年發佈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中,肥胖也被列爲一種疾病。

尤其是“啤酒肚”所體現的腹內積聚脂肪,即所謂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中心性肥胖導致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險更高。目前中國的肥胖人羣中,八成以上存在這種肥胖類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教授陳超剛告訴記者。

2009年,包括國際糖尿病聯盟和世界心臟聯盟在內的多家組織共同發表聲明,不同族裔人羣的中心性肥胖,應採取不同定義標準。中國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圍超過90釐米,女性腰圍超過80釐米。顧東風教授指出,按照這個標準,本世紀初我國35~74歲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爲16.1%,女性患病率爲37.6%。換句話說,我國已有近4000萬名男性和9000萬名女性處於危險之中。

“僅僅在20多年以前,即使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人們仍在努力填飽肚子,現在他們卻在拼命減肥。”與弗倫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態:腰圍改變中國》的另一位作者馬修·格萊博表示,“肥胖問題將成爲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公共衛生系統的一枚定時炸彈。”

兒童

我國12%孩子超重

在父輩們的腰圍越來越粗的同時,弗倫奇和格萊博還注意到,中國的“小胖皇帝”越來越多。根據疾控中心的有關數據,我國17歲以下的肥胖人羣已超過55萬人。國際肥胖研究協會主辦的《肥胖綜述》月刊日前公佈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有12%的兒童體重超重。

研究者發現,在中國許多消費決策是由孩子掌控:“孩子們會要求在必勝客而不是街角媽媽喜歡的成都小吃就餐,在回家路上的冰激凌攤買一個雀巢花心筒,在超市購物時再來一包奶糖。”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助理研究員翟屹感到憂心忡忡:“本來,我們的飲食模式比西方更健康,但如果不改變孩子們喜歡吃洋快餐的習慣,等到一二十年後,我們整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也會變得和美國一樣。”

作爲超級肥胖大國,美國大約3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人肥胖。1999年,美國與肥胖相關的各項醫療保健費用總額高達1022億美元。本世紀以來,美國醫療保健支出的四分之一都用在肥胖症上。

危險

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提高3到5成

在物質資源極大豐富的同時,變粗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腰圍。弗倫奇還注意到,近年來中國城市中C、D、E罩杯的文胸銷售量不斷增加,而A、B罩杯的文胸銷售量一直在減少。在襯衫製造企業的產品目錄中,大領口襯衫正在佔據主要地位。

在醫護人員看來,這種日益豐滿的富態,卻是一種病態。

從事心腦血管研究近30年的顧東風介紹,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壓高、血脂高和血糖高。這“三高”會造成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就像水管裏的斑斑鏽跡。這些“鏽跡”脫落下來,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腦子裏就是腦溢血。另外,這些脫落下來的“鏽跡”還會堵塞血管,造成腦栓塞。如果堵塞發生在心臟就是冠心病。

腰圍的增大往往預示更大的風險。“十一五”期間,顧東風帶領團隊隨訪了兩萬餘名年齡在35~74歲之間的人羣。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初步分析,他發現相比腰圍正常的人,中心性肥胖患者罹患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普遍增加30%~50%,隨着腰圍的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在逐步攀升。

分析

爲啥我們越來越胖?

1.飲食結構變化

在英國學者格萊博看來,造成中國人日益“心寬體胖”的罪魁之一是飲食結構的變化。2003年,位於上海市中心的某廣場開業時,他注意到那裏售賣來自美國的熱狗、土耳其烤肉、超級漢堡包和哈根達斯冰激凌,卻幾乎沒有中式餐飲。不過這並沒有讓前來就餐的白領們感到任何不適,他們都是抓緊時間狼吞虎嚥一番,然後立即趕回辦公室。

2.我國83.8%的成人從不參加鍛鍊

與飲食結構同時改變的,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最新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有83.8%的成人從不參加鍛鍊。“寄信收信都不去郵局了,都讓快遞公司上門服務。”顧東風說。在他的記憶裏,30年前整個阜外醫院只有一兩輛轎車,“但現在幾乎所有醫務人員都不能把車停在醫院內,因爲要騰出車位給前來看病的患者。”

3.城市化擠壓人們運動空間

學者還注意到,城市化進一步“加粗”了中國人的腰圍。“愛護草坪是中國公園的一個最普遍的規定,這意味着,公園只是一條裝飾得很漂亮的小徑,而不是可以讓兒童嬉戲的場所。”弗倫奇說。

“如果周邊缺乏運動的場所,人們就要回家看電視,看電視就要吃點東西,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裕明教授再三向記者強調,“很多人認爲肥胖是個人的好吃貪吃造成的,不是這樣的,肥胖是一個社會問題。”

難點

缺乏推廣健康飲食觀念的機制

翟屹認爲,現在是控制肥胖的關鍵時期。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肥胖的人口比例並不高,“如果這幾年能夠控制好肥胖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重蹈美國的覆轍”。

2007年,衛生部等多家單位聯合發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目前,這個以“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爲內涵的行動已經覆蓋全國55%的縣區。

2009年,衛生部和山東省還共同開展了“減鹽防控高血壓”的試點項目。這個項目要拿“鹹乎乎、黑乎乎、黏糊糊”的魯菜系開刀,改變其烹飪標準。

不過,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與社區衛生處處長施小明表示:“改變飲食習慣這種社會行爲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政府出臺政策,也需要各部門共同創造支持性環境。”

我國最早嘗試改變飲食習慣的行動,是1989年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這個指南後來被簡化成我們所熟悉的膳食寶塔,清楚地標明瞭每日各類食物的攝入比例。但是,這個簡單易學的寶塔推行效果並不理想。

施小明介紹,即使到1997年,醫務人員對膳食指南的知曉率也僅有28%。“在研究層面,我們的學者並不比國外專家水平低。”翟屹告訴記者,“學者們編寫了各種各樣的指南,但是沒有一個很好的機制去推廣它們。”

事實上,200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健康、醫藥衛生知識的傳播,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根據這份意見制定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確提到,“2009年開設中央電視臺健康頻道,中央和地方媒體均應加強健康知識宣傳教育。”

但是至今,以健康爲主題的中文電視臺只有一個名爲“健康衛視”的電視臺。這個總部設在香港的全球首家通過衛星頻道、用漢語普通話播出的醫學科普衛星電視臺,並沒有覆蓋所有省份。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