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社區醫生堅守崗位17年 爲充電自費讀碩士

社區醫生堅守崗位17年 爲充電自費讀碩士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年前,武漢大學醫學院(原湖北醫科大學)臨牀醫療系畢業生,她是全班唯一選擇去社區工作的人。

社區醫生堅守崗位17年 爲充電自費讀碩士

17年過去了,當年的全省首名大學生基層社區醫生,已成爲多項社區衛生創新實踐的引領者。“從畢業走進社區,我再沒想過離開。”昨日,武昌首義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鄭豔玲這樣對記者說。

年少的社區記憶,堅定的畢業選擇

初見鄭豔玲,最引人注意的是她那細長有力的雙手。“讀書時,大學導師曾建議我往婦產科醫生方向發展,他說我的手好!”可1996年畢業時,鄭豔玲卻最終選擇社區。她對記者說,這源於父親的影響。

鄭豔玲13歲那年,父親因病過世,“雖然對父親的記憶只有十幾年,但他對我的人生選擇影響卻很大。”

父親患重病後,完全依靠自己翻書查找資料調養身體,延長了10年生命。許多患病鄰居同事還找他開方抓藥,居然都奇蹟般地康復了。記憶裏,街坊鄰居康復後上門感謝父親,“笑得很開心,那場景現在還很清晰。”

學醫,用自己的知識讓身邊的人健康快樂,不好嗎?“是不是很傻?畢業的時候很多人這麼說。可我真是覺得很值!”她說。

隨叫隨到的“鄭醫生”

“鄭醫生,能來我家一趟嗎?我爸只聽你的話,你來幫我勸勸他吧。”“好的好的,我馬上就到。”晚上12點,一陣電話鈴聲吵醒了剛剛睡下的鄭豔玲和家人。

26歲到33歲,工作的頭7年,鄭豔玲一直都在水果湖街東亭社區衛生服務站,這樣的半夜出診場景,她習以爲常。“當年的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少,站裏就我和護士兩個人,一間40平方的屋子,冬冷夏熱。如果我們再沒有服務,真沒老百姓上門了!”就這樣,一個誰都不願去的小站,慢慢在鄭豔玲的熱情服務感染下,有了活力。

在患者家中,一位86歲腦腫瘤晚期的老人躺在牀上對家人說:“我不想去大醫院,那裏太冷清。就在社區治療挺好的,有小鄭我很安心。”

由於在24小時內需注射3次甘露醇,鄭豔玲每天凌晨要爲老人注射。持續一個多月後,老人在鄭豔玲和家人的陪伴下,微笑離開人世。

1998年冬天,武漢連下了多天大雪,此時鄭豔玲懷孕不久。一天夜裏12點,一位中年阿姨突發高血壓,家人打電話給鄭豔玲,她沒猶豫就答應了。可公公婆婆實在看不下去,“這麼晚,還下雪,你又懷孕,拒絕一次很困難嗎?”可最終鄭豔玲還是在公公的陪同下出診了。

在阿姨家,鄭豔玲瞭解到她是因爲隨意停藥而造成了高血壓發作,由此她着手開展對社區內5000多慢性病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她對每個慢性病居民進行了一對一的跟蹤監測,厚厚的筆記本記錄了十多本。

2000年,鄭豔玲被武漢市政府授予“武漢市勞動模範”,東亭服務站也成爲全國示範站。後來她先後調到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併成爲一名管理者,但她的手機號碼一直沒變,“這是爲那些老街坊留的,方便他們隨時找我看病。”

創新滿足居民健康需求

鄭豔玲的朋友和家人總會不解地問,“你不厭煩社區衛生嗎?整天都做這些瑣碎的小事,學醫這麼多年豈不白費了?”

一些人看來“不可理解”的鄭豔玲,自費學了武漢大學心理諮詢師、臨牀醫療碩士和MPA課程,還於2011年5月順利通過全國MBA碩士統一考試。

多項社區衛生創新舉措,在首義路街應運而生。一些人眼裏的醫療“冷門”——社區衛生被她做得“風生水起”。

記者看到首義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科只保留了一臺顯微鏡、一臺血常規、尿常規的儀器以及一臺便攜式血糖儀。從2009年10月開始,中心把除了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之外,別的檢驗項目全部外包給一家專業檢驗機構。

社區醫院爲患者採樣,外包檢測機構每天派員到社區醫院收取樣本或送檢驗報告,病人不用再去大醫院,在最基層的醫院即可得到常見病的全程治療及各種腫瘤的初步診斷,價格卻是比三級醫院低得多的一級醫院收費標準。如:“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在這裏收費60元,而三級醫院收費在80元以上。這被外界稱爲“具有破冰意義”。3年時間,中心共進行了近兩萬例檢驗。

在中心中醫科裏,4名返聘退休老中醫專家坐診的名老中醫工作室圍滿患者,推拿、鍼灸、燻蒸等中醫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適宜藥物廣泛應用,安全、有效、低成本。這裏的中醫專科遠近聞名,每天300名門診病人中近一半是慕名而來。去年,首義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爲全國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7年青春流逝,人到中年的鄭豔玲笑說:“我喜歡當一名社區醫生,因爲這裏離居民健康最近。”(龍華曾萌)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