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女子經產檢仍產畸形兒狀告醫院 院方稱不能打包票

女子經產檢仍產畸形兒狀告醫院 院方稱不能打包票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5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慶沙區法院認定,生出缺陷寶寶是產前檢查失誤造成的;醫生提醒,大家要理性看待產檢,不要完全依賴。

女子經產檢仍產畸形兒狀告醫院 院方稱不能打包票

釋疑>

產檢能看出缺陷兒?

專家:不能完全排除

到底產檢能不能看出缺陷兒?日前,重慶晨報記者聯繫了武警重慶總隊醫院婦產科主任胡珊。

胡珊認爲,不論是系統彩超,還是三維彩超,都有其侷限性,都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能看出胎兒的所有異常,報告上寫“胎兒未見明顯異常”,是各個醫院普遍採用的。關於軟骨發育,胎兒要長到一定程度才能監測軟骨發育情況,有可能孕婦去檢查時,沒到合適的時候,檢查不出來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便是孕婦在孕期沒有服藥,胎兒也有可能出現一些不確定的異常。因此,大家應該理性看待產檢,不要完全依賴。

32歲的孕婦袁霞(化名)到醫院做產前常規檢查,醫院產檢結論爲“胎兒未見明顯異常”,可到分娩時,她卻生下了一個身患多種病症的“問題寶寶”。袁霞一家痛不欲生,將當初做B超檢查的醫院告上法院,要求賠償各項相關費用2.73萬元。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官司。10月19日,沙區法院透露,袁霞的部分訴求得到法庭採納,判決醫院按照協議,在兌現協議第一條後,繼續履行協議第二條,賠償產婦1.69萬元。

產檢未見明顯異常

袁霞算得上“大齡媽媽”了。2009年,她懷上寶寶時快32歲了。因此,一家人特別重視。懷孕4個月開始,她定期到位於沙坪壩的重慶愛德華醫院做產檢,並建立圍產保健手冊。

產檢時,B超等各項檢測均是“胎兒未見明顯異常”。一開始,一家人拿着B超報告一頭霧水,“未見明顯異常”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可能有異常無法確診,還是確定是正常的?左猜右猜,也猜不出名堂來。

問題寶寶嚇壞一家人

直到當年11月23日,袁霞生產的頭一天,產前檢查依然沒有發現任何狀況。次日,袁霞在重慶愛德華醫院實施剖腹產。

幼小的新生命卻沒有給家人帶來喜悅,反倒差點把袁霞夫婦嚇昏過去:孩子是畸形兒,體重不到5斤,而且四肢比正常寶寶明顯短小,右腳明顯內翻,左腳輕度內翻,看上去很不協調。

新生兒病患該醫院無法救治,立即轉到大坪醫院,診斷結果給袁霞當頭潑了一盆冷水:1.足月小樣兒;2.先天畸形,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髖關節先天性脫位(後在上海診斷爲多關節畸形);3.新生兒缺氧缺血性心肌損害;4.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後來,夫婦倆給女兒取了個偏男性的名字,希望她像男孩一樣堅強,勇敢面對生活。

雙方曾達成賠償協議

“天啊?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啊?孩子將來一輩子可怎麼辦?”袁霞一家痛不欲生,難以承受如此打擊。一怒之下,將當初產檢說胎兒正常的醫院告到了沙區法院。

雙方爭執不下,官司打了半年。今年7月,法院第二次開庭審理。法院經過對患者、醫院雙方充分諮詢調查後認定,生出缺陷寶寶是產前檢查失誤造成的。袁霞和醫院曾於2010年4月14日達成協議,由醫院分步驟支付相應的賠償金。這份協議寫道:

1.退還袁霞在醫院的全部產前檢查費用,承擔轉到大坪醫院治療的全部醫療費以及在上海診療的自費部分(家長替孩子在上海辦有保險),共計1.39萬元。

2.後續的髖關節手術擇期在上海做,其他檢查治療事項由袁霞夫婦自行安排。

3.關於嬰兒智力問題或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造成的其他問題,3—5年再做確認性鑑定,再協商責任性補償。

4.產婦夫婦領取補償金後,除協議已明確的事項外,不得以任何其他理由和方式,向醫院提出額外的要求和糾葛。

雙方簽署協議後,醫院按照協議第一條約定支付了1.39萬元。

醫院:約定不清難履行

履行第一條約定後,醫院再沒任何動靜。袁霞告到法院,要求醫院繼續履行第二條協議,支付2010年4月到今年1月期間,她爲治療寶寶所花費的費用2.73萬元。

而被告醫院認爲,這份協議約定不清,實在難以履行,尤其是第二條並未明確約定醫療期長短、醫療次數多少等問題,“不可能爲她攤一輩子。”醫院方的律師強調,產檢本身存在一定風險,對胎兒進行先天畸形的影像學檢查,主要是通過超聲波檢查進行,而由於醫學技術的侷限性,檢查診斷存在誤差是完全可能的,而造成這種誤差,可能是檢查醫師主觀經驗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客觀醫學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打包票’。”

判決:誰都沒有贏

法庭認爲,雙方達成的協議,是針對袁霞在醫院產檢後分娩出缺陷孩子而對後續相關問題自願達成的意思表示,雙方應嚴格按照協議執行。

調查發現,袁霞給寶寶治療髖關節的手術費和檢查費,共計1.29萬,同時還花4000元爲孩子購買膝部固定支具,和治療髖關節疾病有關,也符合協議內容。至於其他費用,法院沒有主張。

最後,醫院被判令賠償1.69萬元。(封璟)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