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運動養生 > 睡前保健操助眠減壓

睡前保健操助眠減壓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睡前保健操助眠減壓

鮮花中含有人體需要的氨基酸及多種豐富的蛋白質等多種營養,具有一定的藥用和保健功能,例如菊花能安腸胃、利血氣;金銀花清熱解毒、養血止渴;(清熱降火的食物之一)茉莉花長髮養肌;梨花清熱化痰(也是清熱降火的食物);玫瑰花活血理氣,駐人容顏;芍藥花能行血中氣;月季花能消腫療瘡。

幾種養生花茶適合夏天飲用,清熱降火,給煩躁的夏季帶來一絲清涼感覺:

1菊花茶

將龍井茶4克、菊花7克,用600毫升沸水悶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以祛風散熱,清肝明目。

2金銀花茶:

將金銀花的花、葉加水,先用猛火,後用小火煮三分鐘,濾出湯汁加冰糖後飲用。可以清熱、解暑。以金銀花爲主的“雙花飲”,適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口渴等症。

3金蓮花茶:

不適合長期飲用,僅適用於咽喉腫痛較輕的人飲用,可單獨代茶飲,也可配合茶葉、枸杞子、西洋參片、蓮子心任一種同飲。

4蒲公英:

用蒲公英3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如何快速去火


上火只是一個概括的詞其中一共包括了5種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上火只是一個概括,具體上的什麼火自己都不知道。上火一共分爲哪5種?如何消滅這5種火?

1肺火:

起因爲當氣候變化劇烈,身體適應不良,或過度勞累,通常和感冒同時發生,另外吃得太飽或者穿得過厚也會引起肺火。肺有火主要表現爲乾咳無痰、痰中帶血,口鼻乾燥,潮熱盜汗,甚至失眠等。

【推薦食補菜餚:川貝雪梨湯】

做法:取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適量冰糖、清水燉服。

清肺火重點:川貝母可清熱潤肺,能改善肺熱燥咳、乾咳少痰等症狀。梨則有生津、潤燥、清熱等功效。

2胃火:

飲食息習慣不佳,過度食用辛辣、重口味食物,或嗜酒等,都會導致胃火旺盛。胃有火主要表現在胃部灼熱疼痛、牙及牙齦痛、牙齦紅腫、牙根發炎、口臭、腹痛便祕。

【推薦食補菜餚:石膏綠豆湯】

做法:石膏30克,綠豆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綠豆一起煮來食用。

清胃火重點:石膏可以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用於治療胃火所致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等。綠豆清涼解毒,適合熱性體質及易患瘡毒者食用。

3肝火:

心情鬱悶、脾氣暴躁易怒,導致肝鬱氣滯而使肝火上升。症狀有頭暈脹痛,目視不清、眼乾、耳鳴、眼裡分泌物多,口苦咽乾,甚則昏厥、發狂、嘔血等。

【推薦食補菜餚:夏枯草菊花桑葉茶】

做法:夏枯草12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將夏枯草、桑葉浸泡半小時後煮半小時,最後加菊花煮3分鐘,即可代茶飲。

4心火:

中醫認爲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如果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症狀,甚至有熱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飲水等。

【推薦食補菜餚:蓮桅煮湯】

做法:取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裹),加適量冰糖,以水煎煮,吃蓮子喝湯。

清心火重點:蓮子可以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桅子能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5腎火:

腎火過旺主因爲腎水不足。主要表現爲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或疼痛,或形體消瘦、腰腿痠痛等。

【推薦食補菜餚:枸杞豬腰】

做法:取豬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即可食用。

清腎火重點:豬腰具有補腎益精作用,而枸杞子、山萸肉也有補益腎陰的功效。

3.單側盤坐身體下壓

長坐姿,左腿彎曲拉近身體,腳踝貼緊右大腿內側,手臂伸直、上半身緩慢前傾,直到雙手扶住右腳尖,胸部貼近大腿,持續10~15秒,重複10次,換邊。

剛開始碰不到腳尖,可視自己柔軟度,扶住小腿或腳踝即可。

4.腰部轉體運動

雙手向兩側打開伸直,身體呈十字型仰躺,將右腳膝蓋彎起後,跨過左大腿,往左側壓下,直到側腰部感覺緊繃,頭向右看,注意肩膀不可離地,持續10~15秒,重複10次,換邊。

5.側腰及肩部伸展

站姿,左手抓住右手手腕,先往頭頂上方儘可能伸展後,再往左側彎,直到右側腋下及腰部有緊繃感,持續10~15秒,重複10次,換邊。

注意側彎時上半身不可前傾。

6.腹部肌肉

仰躺,兩側膝蓋微微夾緊,呈90°彎曲,腹部用力將上半身(頭到肩胛骨處)帶離牀面,雙手朝前伸直在膝蓋上方即可,維持此姿勢5~10秒後放鬆,重複10次。

7.側腹部肌肉

側躺,用單手撐住頭部,另一隻手放在腹部前方幫忙支撐身體,雙腳併攏後向上擡高,停留5~10秒後放下,重覆10次,換邊。

8.背部肌肉

俯躺,腹部下墊一枕頭,手放在腰上,慢慢擡起上半身,使身體呈水平即可,停留5~10秒後放下,重覆10次。

有椎間盤突出的人不宜。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