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中醫養生 > 濁毒證的一般臨牀表現 中醫該如何排毒

濁毒證的一般臨牀表現 中醫該如何排毒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濁毒蘊結,鬱蒸體內,上蒸於頭面,而見面色粗黃,晦濁。若濁毒爲熱蒸而外溢於皮膚則見皮膚油膩,濁毒上犯清竅而見咽部紅腫,濁毒上犯清竅而見眼胞紅腫溼爛、目眵增多,鼻頭紅腫潰爛、鼻涕多,耳屎多,咳吐黏稠之涎沫

濁毒證的一般臨牀表現

濁毒證的一般臨牀表現 中醫該如何排毒

望舌苔

患者以黃膩苔多見,但因感濁毒的輕重不同而有所差別。濁毒輕者舌紅,苔膩、薄膩、厚膩,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濁毒重者舌質紫紅、紅絳,苔黃膩,或中根部黃膩。因感邪臟腑不同,舌苔反映部位亦異,如濁毒中阻者,舌中部黃膩;濁毒阻於肝膽者,舌兩側黃膩。苔色、苔質根據病情的新久而變,初感濁毒、津液未傷時見黃滑膩苔;濁毒日久傷津時則爲黃燥苔。

脈象

濁毒證患者滑數脈常見,尤以右關脈滑數突出。臨牀以滑數、弦滑、弦細滑、細滑多見。病程短,濁毒盛者,可見弦滑、或弦滑數脈。病程長、陰虛有濁毒者,可見細滑脈、沉細滑脈。但患者出現沉細脈時多爲濁毒阻滯絡瘀,而不應僅僅認爲是虛或虛寒脈,如《金匱要略方論》中說“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溼痹”。又說:“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以上說明細脈主溼濁主積而不主虛的明證。

排泄物、分泌物

濁毒內蘊,可見大便黏膩不爽,臭穢難聞,小便或淺黃或深黃或濃茶樣,汗液垢濁有味。

中醫該如何排毒

中醫理論創新是中醫藥學科發展的靈魂和核心,與時俱進的學術理論創新是中醫藥學科保持蓬勃生機的內在動力。濁毒理論以天人合一的中醫整體思維方式來探究當代生態環境及人自身飲食、情志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濁毒理論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濁毒作爲病因病理機制,廣泛地存在於各類疾病的過程之中,是治療各科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濁毒理論具有廣泛的臨牀指導意義,不僅有利於辨證之後的正確診斷、更有利於提高臨牀各科的療效,開發化濁解毒的各類有效藥物。因此,濁毒理論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更有潛在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濁毒”作爲中醫學術用語,已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認可,編寫團隊以“濁毒”理論爲指導,建立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臨牀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及“十二五”重點專科強化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慢性胃炎濁毒證”重點研究室,並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

通過前期研究,我們認爲濁毒作用於人體,可導致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結構的改變,包括現代病理學中的肥大、增生、萎縮、化生和癌變,以及炎症、變性、凋亡和壞死等變化。其結果是毒害細胞、組織和器官,使之代謝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在臨牀上實踐中,我們將濁毒理論廣泛運用於多種疾病,如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病、腎炎腎病尿毒症、風溼免疫病、以及外科疾病、婦科疾病、皮膚科、五官科等50餘種疾病的診療,尤其是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肝硬化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疑難疾病方面,成績顯著。

從濁毒生成的途徑及其致病特點來看,濁毒證普遍存在於多種癌前病變中。傳統中醫學認爲,腫瘤的發生多由於臟腑失調,氣血虧虛,日久氣滯血瘀,痰溼聚結,邪毒鬱熱而形成,但在實際上如按一般的氣滯、血瘀、痰凝、溼聚來治療,效果多不理想。

濁毒理論認爲癌症的發生或是感“天之濁毒”,或是罹“地之濁毒”,或是“人之濁毒”內生,損傷正氣,使脾胃功能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之源濁化,臟腑陰陽失調,虛實搏結,日久積漸而成的一類惡性疾病。

濁毒的治療大法爲化濁解毒,化濁的治法包括芳香化濁、祛溼利濁、滲溼泄濁等;解毒的治法包括清熱解毒、活血解毒、散結解毒、化溼解毒、以毒攻毒等。而目前經過現代藥理研究及臨牀研究篩選出的有抗腫瘤功效的中藥基本上分爲五類,分別爲清熱解毒類、活血化瘀類、化痰散結類、利水滲溼類和蟲類攻毒藥。這與濁毒理論化濁解毒治則的遣方用藥思路不謀而合。濁毒理論的提出爲癌前病變乃至腫瘤的中醫診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濁毒學說來源於臨牀,通過梳理、歸納、總結將其上升到濁毒理論。我們將濁毒理論與西醫學實驗檢測技術相結合,通過臨牀觀察分析爲基礎醫學研究提供思路、指導實驗設計。同時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臨牀,在整體觀和動態觀的醫學思想指導下,運用辨證施治方法,在疾病症狀消除、病理組織改善逆轉、整體功能調整康復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效果。在全面繼承中醫藥理論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繼承與創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獨特的濁毒理論體系,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