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這些水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這些水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吃水果有很多好處,但是大家知道吃水果有什麼誤區嗎?吃水果的好處具體有哪些呢?感冒了吃什麼水果好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下文吧。

吃水果的誤區

檳榔

檳榔,剛入口時感覺苦澀,但嚼着嚼着味道就變化了,而且全身出汗、心跳加速、面頰潮紅髮熱,感覺十分興奮和舒暢,欲罷不能,慢慢就上癮了,每天都想吃。然而,口腔科專家卻表示,經常吃檳榔,容易患上口腔癌。

這些水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柑橘

柑橘類富含的呋喃並香豆素會使皮膚對陽光紫外線更加過敏,提高黑素瘤的發生機率。所以吃柑橘類水果越多的人,患黑色素瘤風險就更高。其中葡萄柚的機率高強,其次是橙汁。所以,橘子要少吃。

水果受凍後易產生亞硝酸鹽

專家表示,儘量少吃受凍的水果,因爲一般水果受凍後易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類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亞硝酸鹽中毒的表現爲頭暈、頭痛、噁心嘴脣發紫等症狀。

所以要學會分辨受凍的水果,水果受凍之後,會導致表皮的油脂向內滲透,這樣就會造成果肉發苦,而且表皮會變黑。

農藥殘留的水果

食入帶有農藥殘留的水果,急性中毒者會出現頭痛,頭暈,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慢性中毒者除了可導致多種疾病外,農藥殘留物在人的體內累積10到15年,可發生無可救藥的致死性疾病。

吃水果的好處

水果能保健養生

水果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可以調節休內代謝,預防疾病。特別是維生素c,可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感冒等疾病,促使傷口癒合,維持骨能、肌肉和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血管壁的彈性和抵抗力。

這些水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第2張

水果能瘦身減肥

進餐前20~40分鐘吃一些水果,水果中富含果糖和葡萄糖,可快速被機體吸收,提高血糖濃度,降低食慾,水果內的粗纖維還容易讓人有飽腹感。另外,進餐前吃一些水果,可顯著減少對脂肪性食物的需求,從而間接地阻止了過多脂肪囤積在體內,達到瘦身的效果。但不宜空腹吃柿子、山楂、杏等水果,也不要選擇酸性太強、澀味濃的水果,可選擇蘋果、梨、葡萄、西瓜、甜瓜等水果。

吃水果美容養顏

水果主要供給的營養素是維生素,其中以維生素C和維生素A爲重要,水果的維生素C不像烹煮蔬菜時會大量流失,因此是維生素C的天然補充食品。維生素C能延緩老化,是美容不可缺乏的營養素。

水果能有效排毒

水果含有很多膳食纖維,能起到促進腸蠕動作用,防止便祕,有利於體內廢物及毒素排泄。

吃水果調節人體酸鹼性

水果富含鉀、鈣、鎂等礦物質,經代謝後的產物呈鹼性,所以被稱爲成鹼性食物。而肉、魚、蛋、水產品、豆製品等食物的代謝終產物呈酸性,屬於成酸性食品。而人體的新陳代謝只有在弱鹼性的條件下才能正常進行。現在很多人吃較多的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熱能食品,使血液呈酸性,所以水果對於糾正偏酸性環境,維持體內正常的酸鹼度有重要意義。

感冒吃什麼水果好

1、西瓜

西瓜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是夏季食用率高的水果之一。感冒加重時會出現高熱、口渴、咽痛、尿黃赤等熱症,適當吃點西瓜正好能緩解相關症狀,有助於感冒的痊癒。

高燒大量出汗後,如果不吃不喝很容易導致電解質紊亂,好先吃點西瓜或喝些鮮榨西瓜汁,它們可以幫助退燒、補充體液、消腫利水。在炎熱的夏季,小兒發熱時用西瓜皮煲粥或冬瓜薏米煲水,可解暑生津利溼。

2、梨

梨性涼,味甘,可以生津、清熱化痰。對風熱感冒、發熱口乾、咳嗽出痰等症狀都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梨有較多糖類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易被人體吸收,增進食慾,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

風熱感冒患者,可以用生梨一個,洗淨連皮切塊,加冰糖燉水口服,會有很好的療效。梨子本身具有清熱效果,能止咳化痰,但是因爲它屬於涼性水果,對於一開始就是風寒而引起的咳嗽不具療效,甚至可能會加劇咳嗽情形;不過可以藉由燉煮梨子的方式來轉變它的性質,讓性質轉溫和,就能拿來當作止咳妙方。

這些水果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第3張

3、馬蹄

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熱瀉火、利尿通便、涼血解毒等功效,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對於發燒初期的病人特別適合。就其營養而言,荸薺富含碳水化合物,熱量卻不是很高,同時又含有豐富的磷及抗菌成分荸薺英,不僅對骨骼、牙齒的發育有利,還可促進體內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同時又有抑制大腸桿菌等細菌的作用。

生吃雖然清脆可口,但還是洗淨煮熟食用好,且煮過的荸薺更甜、口感更好。發熱時吃荸薺,與梨、藕、蘆根等汁液配伍效果更佳,不過它僅是食療的輔助方法,當高熱不退或病情加重時,還應及早就醫。

常吃水果可以瘦身減肥、保健養生、調節人體酸鹼性、有效排毒等好處,所以大家要多吃哦,但是上文中小編也介紹了吃水果的誤區大家可要牢記。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