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在吃油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呢

在吃油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呢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說以我們的生活日常,基本上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爲我們的飲食帶來了許多好處,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其中的油,我們在炒菜、做炸雞時都離不開它,油也分色拉油、豬油、菜籽油等等,好多人都喜歡吃菜籽油,在農村幾乎每家都是長油菜來提取菜籽油的,所以這種油比較受人們的喜愛。而我們在吃油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在吃油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呢

一、各種食用油的成分分析

1、葵花子油

含豐富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亞油酸、α-亞麻酸在體內可合成與腦營養有關的dha,孕婦(孕婦產品,孕婦資訊)吃葵花子油有利於胎兒腦發育。含有維生素e、a等,有軟化血管、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延緩衰老、防止乾眼症、夜盲症、皮膚(皮膚產品,皮膚資訊)乾燥的作用。葵花子油也含有較高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所以有與豆油一樣的注意事項。

2、豆油

含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維生素產品,維生素資訊)e、d,有降低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免疫力產品,免疫力資訊)、對體弱消瘦者有增加體重(增加體重產品,增加體重資訊)的作用。豆油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所以在各種油脂中最容易酸敗變質,因此購買時一定要選出廠不久的,並儘可能趁“新鮮”吃掉。

3、玉米油

玉米油極易消化,人體吸收率高達97%。玉米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0%以上,其中的亞油酸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e產品,維生素e資訊)。從口味和烹調角度來說,玉米油色澤金黃透明,清香撲鼻,除可用於煎、煮、炸外,還可直用於涼拌。

在吃油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呢 第2張

4、花生油

含豐富的油酸、卵磷脂(卵磷脂產品)和維生素a、d、e、k及生物活性很強的天然多酚類物質,可降低血小板凝聚,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水平,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

5、橄欖油

所含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是所有食用油中最高的一類,它有良好的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提高高密度膽固醇的作用,所以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減少膽囊炎、膽結石發生的作用。橄欖油還含維生素a(維生素a產品,維生素a資訊)、d、e、k、胡蘿蔔素,對改善消化功能、增強鈣(補鈣產品,補鈣資訊)在骨骼中沉着、延緩腦萎縮有一定的作用。

6、色拉油

色拉油是植物油(植物油產品,植物油資訊)中加工等級最高的食用油,已基本除盡了植物油中的一切雜質和蠟質,所以顏色最淡。色拉油適用於炒、炸、煎和涼拌,這是其他食用油所不及的。

在吃油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呢 第3張

7、豬油

含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吃得太多容易引起高血脂、脂肪肝、動脈硬化、肥胖等。但豬油不可不吃,因爲其所含膽固醇是人體制造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和自行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產品,維生素d資訊)的原料。豬油中的α-脂蛋白(蛋白補充產品,蛋白補充資訊)能延長壽命,這是植物油中所缺乏的。

二、吃食用油的注意事項

1、不能只吃一種食用油

長期食用單一品種的植物性食用油或動物性食用油,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動物性食用油中的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要明顯高於植物性食用油,若只吃植物性食用油,就會使其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的攝入量大大減少,從而影響其身體健康。但動物性食用油的脂肪含量高,一直吃豬油則可能誘發“富貴病”。

2、不能用高溫油炒菜

用高溫油炒菜不但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還會在熱炒的過程中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人吃了這樣的菜會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專家建議人們,在炒菜時應先把鍋燒熱,然後再倒入食用油並馬上開始炒菜,這樣炒出來的菜纔有利於人體健康。

3、不能用一種油烹飪所有食物

正確的用油方法是炒不同的菜時應選用不同品種的食用油(如炒豬肉時應儘量使用植物性食用油中的色拉油,而炒牛肉時則應使用植物性食用油中的豆油),以便使菜中的營養能夠更好的被人體吸收。雖然現在一般的家庭還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平時應交替地使用幾種食用油,或是隔一段時間就換一種食用油,這樣才能使人體所吸收的營養更爲均衡。

4、不能讓血脂過高的人和家人吃一樣的食用油

血脂過高的人(或肥胖症患者)每天所攝入的食用油量不應超過25克,且應選擇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植物性食用油,否則會加大其血脂的濃度(或肥胖程度),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總結:以前我們總認爲農村自家長的菜籽油吃的非常有營養,而在外面買的色拉油會有點吃不習慣,畢竟和菜籽油是有區別的,所以更多的還是會吃菜籽油,可是上面提到說不能只吃一種油,我們也要換着不同種類的油吃,這樣比較健康。還有些人在做菜的過程中喜歡先把油燒了開始冒氣泡纔開始倒菜進去,這樣是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份的,所以大家在用油的時候千萬注意這些事項。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