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嗎?味精的禁忌人羣又有哪些?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嗎?味精的禁忌人羣又有哪些?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7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前吃飯總是愛放點味精,覺得不放點就沒有味道,現在好多了,因爲了解。所以現在做飯謹慎了許多,味精是日常烹調中非常常用的鮮味調味品。廚房中以用固體味精爲常見。味精的化學名稱爲穀氨酸鈉,是由大豆、小麥麪粉及其他含蛋白較高的物質組成,然後再經由澱粉發酵法制成,除含有穀氨酸鈉外還含有少量的食鹽。那麼你知道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嗎?味精的禁忌人羣又有哪些?

一、味精的危害

1、急性的味精的危害:

急性味精中毒的症狀是面部充血、熱辣辣、燒灼的感覺、舌根腫脹、心跳反常或加速、暈眩、頭痛、偏頭痛、頸部僵硬、肌肉收縮、作嘔、失眠、腸胃不適、皮膚刺痛、頸痛、臂痛、胸痛;上肢痠軟、情緒低落、哮喘惡化、咳嗽等嚴重症狀。

2、慢性的味精的危害:

(1)破壞遺傳因子、影響生殖力,而且幼年時看不出來。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及1971年和1975年的三次小鼠實驗中發現:小鼠體重減少、睾丸及卵巢壞死,腎上腺及甲狀腺重量會大大減少,前大腦垂體內的生長激素、促黃體發生素水平明顯下降。結果兩性的老鼠長大後生殖都有問題,雌鼠懷孕較少且產生的小老鼠體積特別小,雄鼠能育性亦大大降低。

(2)妨礙胎兒發育並令後代畸形。美國科學家在一次兔子實驗裏發現:兩隻雌兔子宮裏都有變質胎兒,後來小產並且產下畸形死胎;另外兩隻後來懷孕,正常生產但小兔四肢有多種畸形殘缺、生長遲緩。

(3)加重過敏性鼻炎、加重過敏性哮喘。中國醫生髮現:許多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病人,在停止食用味精之後,其症狀不治而愈。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嗎?味精的禁忌人羣又有哪些?

(4)導致肥胖症。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的一次實驗中發現:體內較大型的細胞對於腎上腺素的脂解作用反應特別差,但是對於胰島素的抗脂解作用反應卻特別強烈。負責研究的專家認爲味精造成肥胖症的原因是因爲味精改變了細胞對腎上腺素及胰島素的反應,並且令在脂肪質裏的脂類成分明顯增加。

(5)、造成永久性腦部創傷。美國科學家在1970年的一次老鼠實驗裏發現:有53只老鼠的腦神經細胞紛紛壞死,而壞死的比率正好與味精的服量成正比。該次實驗還發現:若味精與糖精同吃,則腦部受損會加倍嚴重。

二、營養師告知:三種人慎用味精

1、兒童

如果兒童食入過量味精可能影響胃的功能,會出現偏食、厭食、愛吃零食等壞習慣,還會嚴重影響兒童體內正常的酸鹼平衡造成消化不良和影響健康發育。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兒童食品中如小零食,有許多就是靠添加大量的味精來吸引兒童成癮的。

2、老年人

因爲老年人味覺功能減退,如靠味精來刺激胃口更容易造成對味精的依賴性。

另外味精中含有相當數量的氯化鈉,特別是在一些劣質味精中食鹽更是佔了大部分。這樣就造成了鹽的大量攝入,成爲高血壓的誘發因素之一。所以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老年朋友限鹽也得限味精。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嗎?味精的禁忌人羣又有哪些? 第2張

3、哮喘病患者

味精中的穀氨酸是一種令人興奮的神經遞質,過多食用有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重者發生呼吸痙攣,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目前研究發現味精有誘發哮喘發作的可能性。在人們食用味精的2-12小時內,味精被吸收,可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導致哮喘發生。研究還認爲如果一個人在空腹的條件下,吃下較多的放有大量味精的食品就會更容易引起氣喘的發病。

三、營養專家:家常吃味精的4個禁忌

1、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顯,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魚、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都是不能放味精的。

2、味精用鹹不用甜

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鮮美表現,但是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大量的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併產生一股異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餚中不能加味精。

3、調餡料不宜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捲餡時都會放點味精,味精拌入餡料後會一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但是溫度只要超過100℃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穀氨酸鈉。除了不能拌餡,在製作熱菜時,也必須是要在菜餚即將起鍋離火時才能加入少量的味精。

4、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類食物中本來就含有較多的穀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帶鮮味的食物。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嗎?味精的禁忌人羣又有哪些? 第3張

主婦媽媽們要記住,老人孩子腎功能都是底下的,所以吃飯時候要注意味精的控制量,味精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很多人吃飯炒菜都要來一點,但是過量食用味精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