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那些被遺忘在精神病院的病人 他們想回家

那些被遺忘在精神病院的病人 他們想回家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3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那些被遺忘在精神病院的病人 他們想回家

“441”,這是從2016年9月6日以來,一直伴隨他的“名字”,也是讓他區別於生活在一起的病友們的身份代碼。

這裏是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鄭州市精神病醫院)慈善惠民病房。

和“441”一樣,這裏生活着87個癡呆或有精神障礙的病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無主病人”。

“在×××走失,家人急尋”每天,當您翻開微博、微信,類似的尋人啓事,您是不是時常碰到?

擴大到全國,這樣的信息不知有多少?在衆多尋人信息中,也許就有關於他們的。

2017年的腳步馬上臨近,您,願意幫他們回家嗎?

樓道上的鐵門

12月初,正是鄭州清冷的時節。

偶爾,陽光普照,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慈善惠民病房樓樓梯上的鐵門,便會打開。

“安裝鐵門的原因是防止他們走失。”護士長呂文佳說,幾乎在所有的精神病醫院病房,鐵門都是“標配”。

“374,別亂跑”“332,下樓的時候記得扶着牆”……

穿過鐵門,十幾個身穿棉睡衣的病人“魚貫而出”,他們要到樓下的小院裏曬太陽。

夾雜在這些人中間,幾位身穿白大褂的護士像“家長”一樣,目光始終追隨着他們的身影。

呂文佳記得很清楚,2009年她到該病區當護士長時,病人還不是很多,有三四十個。但是,2012年12月之後,病人便多了起來,“一天就能收20多個,病區牀位72張,但是最多的時候病人有148個。”呂文佳說。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慈善惠民病房的前身爲該醫院八病區。2012年,鄭州慈善總會的一個救助項目落戶該院,該病區才更名爲慈善惠民病房,目的是收治貧困的精神病人。

和當時設想略有不同的是,如今,該病區內除了少數是有家的貧困精神病人外,更多的是“無主病人”。

只有編號的他們

他們,或癡呆或精神異常。爲了便於照顧,這裏的男女幾乎都理着一樣的平頭。

翻開這些“病人”的資料,記者發現,在疾病一欄中,統一寫的是:精神障礙待查。

“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是哪種精神病?得有病史敘述,但他們自己說不清,也沒有家人敘述,所以只能這麼寫。”慈善惠民病區主任劉俊德說。

不僅說不清病情,很多人連名字也說不清。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都是街頭流浪的病人,由鄭州市各個分局的民警送來。”呂文佳說。

爲便於管理,說不出名字的病人便由一個個編號所指代。2013年之前,這些病人的編號是自己的病牀號,但之後,呂文佳發現,有的病人被家人接走後,過一段時間會打來電話詢問在醫院的用藥情況等,但這時,麻煩出現了,一張病牀住過多個病人,護士一下子很難對上號。

於是,2013年,呂文佳和同事們想出一個辦法:從001號開始編號,以進來的先後順序往後排,“現在已經排到464號了。”

青少年的記憶

他們中多數人,無法與人交流。

彷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或一聲不吭或自言自語或呵呵傻笑。

“您叫什麼名字?”256號是一個小夥子,十分愛笑,一聽有人問自己,他立即搖搖頭,同時咧開嘴無聲地笑了起來,笑的時候,眼睛眯成一條縫,右臉上有一個小酒窩。

偶爾也有個別願意講話的,但他們的思維卻是撕裂的。

“我是警察。”一見記者,441號一臉嚴肅地自報家門。

還沒等記者反應過來,小夥子的神情迅速“切換”,瞬間由一個樂呵呵的面孔擰巴成一副傷心的表情,“嗚嗚嗚,俺家人不要我了……”

幾秒鐘後,表情再次切換,眼神飄向遠方,突然提高聲調,用自創的調子唱了起來:“自由飛翔,自由飛翔,自由飛翔……”

“這些人的智力大多像幾歲的孩子,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可憐,很讓人心疼。”呂文佳說,這些人中,有的有精神病史,有的可能是屬於先天性的癡呆。

跟他們交流,你會發現,他們有限的記憶大多還停留在青少年時期。

“您多大了?”記者問。

“12。”眼角佈滿魚尾紋的陳鳳(音)回答。

“您幾歲?”

“18。”441號說。

呂文佳說,這些人是沒有確切年齡的,住院病歷上的年齡,大多是當時交警送來時,根據其外貌猜測出來的。

家的渴盼

雖然智力有限,但和他們提起家,他們的情感反饋仍令人動容。

“想回家嗎?”

“想。”從來說話不超過兩個字的256號立即從喉嚨底部含混地擠出一個字。

“幫你找家好不好?”他狠勁地點頭。

223號是一個白淨的小夥子,算是話語較多的一個。

通過他含混不清、斷斷續續的表達以及他東拼西湊的記憶碎片,記者大概推測,這是一個小時候生活很幸福的孩子,後來一次次的犯病,讓他對家的記憶一點點逝去。

“在一個公園裏,媽媽不見了,媽媽不要我了。”一提起媽媽,223號會立即變換成哭腔,同時雙手使勁揉搓在一起,頭深深地埋在胸前,像一個做錯事、極度緊張、無助的孩子。

“想回家嗎?”

“嗯!”隨後,他突然擡起頭,低聲地嘟嚕着,“我有一次看見媽媽在樓下開着車來了,她沒下車,就在車裏看着我。”

“沒影兒的事,全是他想象的,可能太想家了。”主管醫生侯瑞嘆了口氣。

372號是一個女子,2016年3月11日,當時的她在街頭流浪,被嵩山路派出所民警送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

到醫院時,醫生一查,當時的“372”已經懷有兩三個月的身孕了。今年9月,孩子平安出生。

爲了幫助372號找到家,呂文佳反覆地對她進行啓發,但是,思維混亂的她卻始終說不出自己家的具體位置。

“生的是個男孩,很漂亮,胖嘟嘟的,現在在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呂文佳說。

您願意搭把手嗎?

在呂文佳看來,醫院照顧得再好,畢竟不是親人。對於一個精神疾病患者來說,當病情控制住以後,親情的陪伴就顯得格外重要。

因此,除了護理工作外,呂文佳和同事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幫助他們找家。

每天,一有空的時候,呂文佳就尋找各種方法,試圖幫助他們重啓自己的記憶。

“比如,他能說出一個村的名字,然後我們就趕快上網查,然後再開始一點點問他是哪個縣的。”就是靠着這種方法,呂文佳和同事們幫助幾個無主的病人找到了家。

但是,令他們泄氣的是,更多的病人無論如何也說不清自己的家究竟在哪裏。

“現在病區住了92個病人,其中只有5個有家,其他87個都是暫時找不到家的。”呂文佳說。

對於這些人來說,家是一個他們說不清但卻一直在牽念的地方,而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曾經走失的他們也應是親人的一個傷痛。

就在記者採訪時,記者偶遇到了40歲的程相鋒,他手拿一張尋人啓事,匆匆趕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慈善惠民病房找人。

“這是我岳父,70歲了,患有老年癡呆,今年10月3日在廟會上走丟了,現在全家急得不行,希望好心人看到了,能給我們打個電話。”指着尋人啓事上的照片,程相鋒一臉焦急。

2017年馬上來臨,您願意搭把手,幫助他們回家團圓嗎?

這一次,大河報首批從87個病人中,選擇了20個極度渴望回家的,刊登關於他們的點滴。如果這中間您有認識的人,或者說,您知道他們的家在哪裏,那麼煩請您撥打96211或者微博@大河報,告訴我們。

大家一起攜手,幫他們——回家。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