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講座現場,街坊邊聽邊認真記錄。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第2張

徐瑞華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第3張
盧震海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第4張

王風華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 第5張

邵建永

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走進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舉辦胃腸腫瘤專場

該院院長徐瑞華教授指出:最好的防癌辦法是及時做胃鏡和腸鏡篩查

名醫大講堂

文/記者任珊珊、黃蓉芳

通訊員黃金娟圖/記者邱偉榮

昨天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走進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胃與籌謀、從腸計議——胃腸腫瘤防治專場”講座。主講嘉賓、該院院長徐瑞華教授指出,活在“舌尖上”的國人面臨着胃腸癌症的威脅,最好的防癌辦法是及時做胃鏡和腸鏡篩查,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他強調,早期胃腸癌經過規範治療,九成病人可得到治癒。

胃癌

我國男性胃癌發病率是女性兩倍

癌症並非“白頭翁”、“銀髮婆”的專利。如今胃腸腫瘤尤其是大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呈年輕化趨勢,中青年人士也需關注防癌知識。在昨日的“名醫大講堂”現場,不少中年讀者聽得非常認真。今年38歲的張先生特意攜妻子一起來聽講座。因爲妻子的家族中有人患有胃癌。“雖然得病的不是直系親屬,但妻子也算高危人羣了。”他說,兩人一起來聽聽,可以學習如何預防、如何早發現。

“我是名醫大講堂的忠實聽衆,參加過很多期啦。”78歲的趙姨說,她身體還不錯,沒什麼大毛病。但她想未雨綢繆,“多儲備一些知識”,而且回家還可把健康知識和觀念傳遞給家人。

“中國胃癌人數約佔世界胃癌人數的50%。在我國高發腫瘤中,胃癌發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排第三。”徐瑞華指出,我國胃癌發病率存在地區差異,以青海、甘肅、寧夏爲代表的西北地區和江蘇、上海、浙江、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發病率較高,廣東、廣西、貴州爲低發區。在廣東,粵北爲高發區,農村比城市高出60%~70%。

總體來說,胃癌的發病隨年齡增長呈現上升趨勢,40~60歲年齡段常見,而男性患者大約是女性的兩倍。徐瑞華指出,近年來,我國胃癌發病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以遠端胃癌下降爲主,而近端賁門胃底部癌未下降。然而,胃癌的診治現實仍然是嚴峻的,存在着“三高”和“三低”現象,分別是發病率高、復發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和早診率低、根治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

徐瑞華呼籲,人到中年要“保胃”,胃不舒服應及早做胃鏡檢查。他有位同事到外地出差時感到胃不舒服,回到廣州馬上做胃鏡,結果查出爲早期胃癌。胃癌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而早期胃癌治療效果好。其同事做完手術,如今已十多年沒有復發。

胃癌多是“吃”出來根治只能靠手術

不良習慣:

飲食不規律、不吃早餐

用餐速度快、暴飲暴食

吃剩飯剩菜、喜食燙食

吃黴變食物、吸菸喝酒

胃癌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徐瑞華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可使胃癌發生風險增加2倍。如果已經查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且胃部有不適,應該儘快治療。“我早年間查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經過藥物治療後,現在控制得很好,生活質量也得到改善。”徐瑞華說,胃癌也可以說是“吃出來的腫瘤”。食品中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會增加患癌風險。他指出,中國人不吃早餐、飲食不規律、用餐速度快、暴飲暴食、吃剩飯剩菜、喜食燙食等習慣都會導致胃癌“找上門”。

研究還顯示,在吸菸的人羣中,胃癌,特別是胃食管交界處癌的發生率會升高一倍。

長期大量地喝酒容易導致胃炎、胃潰瘍反覆發作,這正是滋生胃癌的溫牀。流行病學調查,約10%的胃癌發病具有家族聚集傾向。父母等一級親屬中如果患有胃癌,子女患胃癌危險要比普通人高2~3倍。

徐瑞華提醒,要遠離胃癌,務必不吃黴變食物,少吃或不吃熏製、醃製和泡製食物。規律進餐,不暴飲暴食,不食過硬、過糙、過燙食物,實行分餐,減少幽門螺旋桿菌交叉感染。一項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發現,相比每日水果蔬菜低攝入組,高攝入組胃癌發生風險降低44%。而食用蔥蒜類蔬菜,也可減少胃癌發生。

關於胃癌的治療,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科副教授王風華認爲,在所有的治療方案中,手術是最重要的,因爲它是唯一能根治胃癌的手段。但她同時指出,腫瘤治療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復發風險隨時存在,即使是根治術後,仍有30%~80%局部或遠處復發。因爲單個癌細胞可能在術前就已播散,而且腫瘤細胞可經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播散到機體的其他組織和器官。因此,病人隨訪非常重要,這是及早發現轉移復發的重要環節。如果病人做了根治手術,頭兩年建議3~6個月來複查一次,接下來的三年,半年複查一次。5年後需要每年複查一次。

腸癌

中國大腸癌患者

比國外年輕15歲

“大腸癌有中國特色。”徐瑞華指出,我國大腸癌多發生於大中城市,患者比國外患者“年輕”10~15年,平均發病年齡爲45歲左右。中國患者惡性程度高,一發現就是晚期,且發生部位較低,直腸癌佔60%~70%,而歐美大多數爲結腸癌。

其實,許多大腸癌患者完全可以早發現。徐瑞華指出,直腸癌指檢、直腸鏡、乙狀結腸癌檢查可及時發現多數大腸癌。有高危風險因素的人士平時要注意大便問題,別把便血錯當痔瘡,把膿血便錯當痢疾。生活中,要避免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紅燒肉愛好者要管住嘴。他建議,年齡介於40~75歲的一般人羣可以開始第一次結直腸癌篩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糞便潛血試驗。糞便潛血試驗應每年進行一次,如果連續3次檢測正常,以後可2至3年做1次檢查。高危人羣需接受結腸鏡篩查。如腸鏡發現息肉要及時切除,以後每年複查結腸鏡直至正常。結腸鏡復篩陰性,需要每年進行糞便潛血試驗,結腸鏡每3至5年複查1次。

症狀: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肚脹貧血

“大腸癌有哪些症狀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副主任醫師盧震海介紹,腸癌主要有如下五大表現:腸刺激症狀和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腸梗阻,腹部腫塊,貧血、消瘦、發熱、無力等全身中毒症狀。

“如發現大便習慣改變,如突然一天幾次或有血,比如鮮紅的血或是濃黑色的血,都應該警惕。”他說,如果經常肚子脹痛,也可能是腸癌引起的腸梗阻。此外,腸癌病人一般便血比較厲害,經常臉色蒼白,大多會貧血。“很多人還以爲是突然間減肥成功了,其實是得了腫瘤。”盧震海說,家族史也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20%的患者跟遺傳有關。中國人的腸癌50%是直腸癌,30%的直腸癌可通過指檢確診。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體檢中心兼分子診斷科主任邵建永教授介紹,目前,分子診斷技術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其中包括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以及腸癌、家族性息肉癌變風險基因突變的檢測等。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