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周圍血管病要做哪些檢查

周圍血管病要做哪些檢查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2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圍血管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一種,該病病情複雜、治療難度大,對患者危害極大,對於周圍血管病患者的治療,通過檢查及時發現及時瞭解病情最爲關鍵。那麼周圍血管病要做哪些檢查呢?

周圍血管病要做哪些檢查

測定皮溫:對比同一水平面兩側肢體的溫度差別,當某部皮溫較對側及同側其它部位明顯降低時(相差大於2℃),則提示該部動脈血流減少,如動脈栓塞、慢性動脈閉塞性疾病。若某部皮溫較對側及同側其它部位明顯升高,則提示該部動脈或靜脈血流增加,如深靜脈血栓形成、紅斑性肢痛病、動靜脈瘻等。測定皮溫的方法有捫診法、半導體或數字皮溫計、紅外線熱像儀、激光多普勒血流儀等。

觀察局部營養狀況:重點觀察肢體皮膚及附件、肌肉有無營養障礙性改變。有無皮膚鬆弛、變薄、脫屑,汗毛稀疏、變細、停止生長或脫落,趾(指)甲生長緩慢、變脆、增厚,出現甲嵴、嵌甲以及肌肉萎縮等表現。

捫診與聽診:是瞭解動脈搏動和血管雜音的重要手段,是檢查動脈性疾病的重要步驟,適用於橈動脈、尺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膕動脈、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檢查時應注意動脈搏動的強度、動脈的硬度、有無彎曲、結節、震顫,血管雜音的部位及強度等。

皮膚指壓試驗:用手指壓迫趾(指)端或甲牀,觀察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可瞭解肢端動脈血液供應情況。正常人趾(指)端飽滿,皮膚呈粉紅色。壓迫時局部呈蒼白色,鬆開後毛細血管可在1-2秒內充盈,迅速恢復爲粉紅色。如充盈緩慢,延長至4-5秒後恢復原來的皮色,或皮色蒼白或紫紺,表示肢端動脈血液供應不足。

肢體位置試驗:病人仰臥牀上,顯露雙足達踝以上至膝部,觀察足部皮膚顏色,隨即使病人兩下肢直伸擡高,髖關節屈曲70°-80°(如檢查上肢,採取坐位或站位,兩上肢伸直高舉過頭部),保持該位置約60秒後進行觀察。血液循環正常時,足趾、足底或手掌保持淡紅色或稍發白。當動脈血液供應障礙時,可呈蒼白或臘白色(如肢體擡高後皮膚顏色改變不明顯,可使病人擡高的兩足反覆屈伸30秒鐘或兩手快速握鬆5-6次後再觀察)。擡高後肢體蒼白的程度與動脈血供減少的程度成正比,蒼白的範圍隨動脈病變的位置而異。最後病人坐起,兩小腿和足下垂牀沿(兩上肢下垂於身旁),再觀察皮膚顏色的改變,正常人在10秒鐘內可恢復正常。在動脈血液循環有障礙者,恢復時間可延遲到45-60秒或更長,且顏色不均,呈斑塊狀。下垂位後正常人的足部淺靜脈應在15秒鐘內充盈,如時間延長,也提示動脈血液供應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若肢體伴有淺靜脈曲張,下垂試驗則無價值。

運動試驗:間歇性跛行是慢性動脈供血不足的特徵性表現,跛行距離和跛行時間與缺血的程度相關,臨牀上常以此作爲反映病情程度和療效的指標。測定方法爲病人以一定的速度(1.8km/h)行走,直到出現症狀,該段時間爲跛行時間,所行距離爲跛行距離。

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用來檢查大隱靜脈瓣膜功能,方法是:病人平臥,高舉下肢,使淺靜脈血向心迴流,在大腿根部、卵圓窩平面遠端扎止血帶,其緊張度足以壓迫大隱靜脈,但不致於影響動脈血流和深靜脈迴流爲標準。讓病人站立,10秒鐘內釋放止血帶,如淺靜脈超過30秒鐘而逐漸充盈者,屬正常情況;如血柱自上而下立即充盈大隱靜脈及分支,提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如病人站立並保持止血帶壓迫的情況下,在其遠端某一部位迅速出現擴張靜脈,提示血液通過小隱靜脈或功能不全的交通支返流至淺靜脈。

深靜脈通暢試驗:病人站立,在大腿上1/3處扎止血帶以壓迫大隱靜脈,快速屈伸膝關節10餘次,如深靜脈通暢、交通支瓣膜功能健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將使血液流入深靜脈而淺靜脈癟陷,下肢也無發脹感覺;如深靜脈通暢而大隱靜脈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淺靜脈的血液在運動時也能流入深靜脈,但一旦運動停止,淺靜脈立即充盈;如深靜脈不通,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則在運動時淺靜脈也擴張,小腿有脹痛感。

直腿伸踝試驗和壓迫腓腸肌試驗:直腿伸踝試驗檢查方法是讓病人仰臥,膝關節伸直,小腿略擡高,檢查者手持病人足部用力使踝關節背屈,牽拉腓腸肌。如小腿後部明顯疼痛,屬陽性反應,這是腓腸肌受牽拉後壓迫深部血栓及有炎症的靜脈所致,常伴有腓腸肌飽滿和緊張感。壓迫腓腸肌試驗檢查方法是讓病人仰臥屈膝,足跟平置檢查臺,檢查者用手指按觸其腓腸肌深部組織。如有增厚、浸潤感和壓痛,即屬陽性,爲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體徵。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