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寶典 > 疾病預防 >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上吐下瀉的時候,身體往往會非常疲累、無力,還會口渴想喝水,有的朋友擔心喝水會加重腹瀉,那麼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上吐下瀉的時候是可以喝水的。吐瀉過後,身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可能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狀況。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上吐下瀉喝什麼水好

1.溫開水

上吐下瀉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對腸胃沒有刺激的水喝,溫開水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2.淡糖鹽水

在上吐下瀉後,身體會出現缺水、電解質丟失、缺鉀缺鈉的情況,可以在溫開水中加入少量的鹽和糖給患者飲用,能夠預防脫水幾電解質紊亂。

3.口服補液鹽溶液

口服補液鹽溶液對於急性腹瀉引起的脫水有顯著療效,但是服補液鹽溶液屬於處方藥,不能隨意使用,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第2張

上吐下瀉喝水都吐怎麼辦

1.少量多次喝水

上吐下瀉的時候,腸胃非常虛弱,甚至一喝水就會吐,一喝水就吐可能和一次性喝水過多導致的反胃有關,這種情況可以嘗試少量多次喝水的方式來補充水分。

做法:一次喝水50毫升左右,小口小口抿入,等十來分鐘再次喝水,如此重複幾次。

2.輸液補充水分

如果上吐下瀉非常嚴重,喂水喂不進,並且出現了頭暈眼花、意識不清、胸痛、腹痛、皮膚幹皺無彈性、昏厥等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症狀,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脫水比例在10-15%以上,會傷害到身體的其他臟器、腎臟、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的甚至會產生休克,需要及時送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輸液補充水分或用藥。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第3張

上吐下瀉喝水要注意什麼

1.不宜喝生水

上吐下瀉者喝水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喝未經煮開的生水或者井水等,要知道生水屬於硬水,並且還可能存在致病菌等,此時胃腸道非常虛弱,直接喝生水可能會加重吐瀉情況。

2.不宜過涼過燙

過涼或者過燙的水刺激性較大,上吐下瀉後的胃腸道黏膜收到刺激極易引起不適。

3.不宜喝飲料

有的朋友認爲補充水分的話隨便什麼飲料都可以吧,但是最好不要這樣做哦,飲料中含有多種糖分、添加劑,可能會產酸,加重胃腸道不適,特別是碳酸飲料,碰都不要碰。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第4張

在上吐下瀉的時候,身體往往會非常疲累、無力,還會口渴想喝水,有的朋友擔心喝水會加重腹瀉,那麼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上吐下瀉患者的飲食禁忌

上吐下瀉者飲食宜清淡,需要注意以下禁忌:

1.辛辣刺激食物

上吐下瀉後腸胃非常虛弱,此時不宜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腸胃,不僅會阻礙恢復,甚至會再次引起吐瀉,這類食物包括但不限於:辣椒、胡椒、生薑、蔥、蒜、芥末、檳榔、辣條、火鍋、燒烤等。

2.油膩食物

油膩食物也不宜在上吐下瀉時食用,此時消化功能比較弱,食用油膩食物會導致消化不良、身體不適,這類食物包括但不限於:豬肥肉、豬瘦肉、牛肉、羊肉、培根、火腿、回鍋肉、烤肉等。

3.涼性食物

在上吐下瀉之後,涼性食物時要絕對禁止的,以免造成吐瀉加重,這些食物包括但不限於:西瓜、雪梨、雪糕、冰水、冰啤酒等。

4.產氣食物

在上吐下瀉之時也不宜食用易產氣發酵食物,以免加重腸胃不適,這類食物包括但不限於蔗糖、土豆、紅薯、白蘿蔔、南瓜、牛奶、黃豆等。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第5張

上吐下瀉中醫建議療法推薦

1.吐瀉來勢急驟。用鋒利的碎磁片,刺少商穴(在大指甲內側,與指甲角齊平,約一韭葉寬處),和委中穴(在腿彎處)二處。要刺出血來,刺少商穴的時候,要就會痊癒。捋至指間,以便使血氣下行,先從手臂膊上,然後下針;刺委中穴的時候,要先用手熊溫水拍打,打出紫紅色的紋理,然後再從紋上刺入

2.要細看病人的背上,如果有黑點,可用針一一挑破,使它出血,就可以痊癒

3.取鹽二斤,炒熱,用布包好,熨胸腹及腰背。一包冷了,再另換一包,直到熨愈爲止。

4.取白礬末,用半冷的開水,調服一至二錢。

5.取樟木一至二兩,煎濃汁飲用。

6.桃葉一握,煎汁口服。用開水調

7.梔子十四枚,燒枯研末,,服。一天服二次。

8.梔子十四枚、豆豉五錢,煎水服下。一日服一劑。

9.老竹筍兜一兩左右,用刀砍成小塊。加水煎服。一次血北,二次痊癒。

10.高熱煩渴,嘔吐泄瀉。取小刀豆一兩.葫蘆葉一兩,用井水擂汁,頻頻服下。

11.陳鹽梅一個,放在瓦上焙枯,加生薑一大片,同煎,服下。一天服一劑。

12.禾杆心五錢、竈心鮮竹茹五錢、土一兩、生薑二錢,用水煎服。每天服一劑。

13.藿香、蘇梗各三錢。用水煎服。每天服一劑。

14.霍亂,吐瀉轉筋,四肢厥冷。取生大葉馬蓼適量,用鈥勺或煮飯鍋盛藥,微炒,用酒淬過,乘熱在轉筋處揉擦。或用水煎服也行。

上吐下瀉可以喝水嗎 第6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