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楊莉病人和科研都不放棄

楊莉病人和科研都不放棄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6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北京大學腎臟疾病研究所副所長楊莉

長髮披肩、語氣溫和、總是面帶笑容,第一次見到楊莉的人,很容易被她溫和內斂的東方知性氣質吸引。但實際上,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在醫學科研領域有着斐然的成績。楊莉所在的北大醫院腎臟病專業已經連續七年在全國排名第一,她個人也作爲國際急性腎損傷專家共識組裏唯一一名中國成員,在國際上代表國家發出中國的學術聲音。

1996年,楊莉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師從“中國腎臟病之母”王海燕老師。她從事急性腎損傷(AKI)發病機制及臨牀防治研究已有21年,至今仍對15年前一名產後尿毒症的患者印象深刻,“她只有28歲,多器官衰竭,口鼻中涌出帶血的粉紅色泡沫痰、無法呼吸。家人做了最壞的準備。”但楊莉不願輕易言棄,“生命的價值是不能估價和衡量的,我真的非常想把她的命搶回來。”患者病情瞬息變化,在搶救和治療的3個月時間裏,楊莉每天守着病人到深夜,陪着她、鼓勵她。一天清晨,楊莉看見病人孱弱地靠在牀頭吸着氧氣,用顫抖不停的手極其緩慢地繡着一副十字繡,楊莉說:“那一刻,我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楊莉病人和科研都不放棄

3個月後,病人竟然真的從死亡邊緣被拉回來了。“當醫生的成就感很大,這名病人出院當天把完成的十字繡送給了我,那一刻我熱淚盈眶。”楊莉回憶說。

如果說病人是她工作的動力,那科研就是她的摯愛。聊起專業,楊莉侃侃而談:“在中國,每年至少有300萬例急性腎損傷患者。這種疾病患病率、病死率都很高,存活的病人中約有一半會進展爲慢性腎臟病,然而臨牀漏誤診率卻高達78%。”

過去幾年,楊莉組織完成中國急性腎損傷流行病學調查,首次揭示了中國急性腎損傷的嚴重疾病負擔和嚴峻的現狀,爲全面改進我國急性腎損傷的臨牀診療以及相關醫療政策的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

她帶領團隊,創建了我國首個急性腎損傷自動化預警系統,在臨牀試運行中,可以降低60%~70%的漏誤診率。

建立的藥物性腎損傷標準化診療路徑,使急性藥物過敏性腎損傷的鑑別診斷率提高了20%~30%。

對科研事業和每一位患者,楊莉都全情投入。而作爲一名女性和母親,她還要盡力擠出時間去陪伴孩子。楊莉至今記得一次哄兒子睡覺,因爲工作實在太累,故事講着講着就串到給醫學生講病房記錄去了,“背了一大堆病房記錄後,兒子還沒睡,我先睡着了。”

也許是受到家人耳濡目染的影響,如今楊莉12歲的兒子,對生物學顯示出了非常的天分和興趣,也常常以“有一個能治病救人的醫生媽媽”而驕傲。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