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修復你的眼 幹細胞治療眼科疾病優勢多

修復你的眼 幹細胞治療眼科疾病優勢多

來源:樂哈養生館    閱讀: 74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也許完全不同……”一首《你是我的眼》在各類綜藝節目中常能唱哭全場。有資料顯示,人類接收到的信息90%來自視覺,這也是人們最能對盲人的無助感同身受的原因之一。

修復你的眼 幹細胞治療眼科疾病優勢多

“中國有800多萬盲人,1/3是和視網膜變性疾病有關,例如視網膜色素變性的人平均30歲就失明瞭。人生最好的時候卻看不見了,迫切需求治療。”9月19日—20日,主題爲“以幹細胞與基因組學爲基礎的再生修復與個性化治療”的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專家從醫生的角度出發,認爲尋找最適宜的、更容易進入臨牀的治療方法是當務之急。

幹細胞治療眼科疾病優勢多

“這是治療前、這是移植幹細胞一週後、這是……”專家展示着大量的臨牀治療相關的圖片,專家表示,這是眼科研究最大的優勢,能夠清楚地看到病竈的變化,以及診療的效果。

“眼科確實很有優勢,視網膜的結構非常清晰,從脈絡膜到神經元,每一層都有特定的幹細胞分化,每一層分層都是不同的細胞種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範國平說,在基因突變致盲上,原因也大多是單基因突變引起的。

也就是說,在器官結構、致病機理等方面眼睛是“透明”的,科學家不用“盲人探路”地猜測治療過程中眼睛發生了什麼,觀測手段和針對問題都是“清晰而純粹”的。範國平表示,這也是他做了20多年幹細胞,最終轉到眼科研究的原因。

另一個巨大優勢,是它的某一部分有接納異體幹細胞的能力,範國平稱之爲“相對免疫豁免”。免疫反應是幹細胞移植中不希望看到的,機體會認爲這是“非我”而“奮起反抗”,表現爲水腫、化膿等症狀。而免疫豁免使得異體細胞的移植有了巨大的希望。

此外,修復工作對於治療用幹細胞的需求量很少。範國平舉例道,黃斑區基本上幾十萬個細胞就夠了,而多數免疫治療都是幾十億細胞的量級。

“這些優勢,使得眼科領域很可能是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能有所突破的領域。”範國平說。

孤獨的“種子”難在陌生環境生存

幹細胞被視爲是一粒“種子”,能夠發芽壯大,但經常被忽略的是“種子”也要在適宜的土壤裏才能生存。

“難以存活”是專家在臨牀實踐中關注到的重要問題。“外源性幹細胞進入體內,實際上是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水土不服很難讓它們存活下來。”

在幹細胞的臨牀應用中,造血幹細胞的成功經驗最豐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幹細胞環境沒有發生改變。

“實體器官的情況就不會這麼順利。動物實驗表明,將外源幹細胞通過血管注射、病竈局部注射和膜片移植等方法,轉入機體,細胞生存率很低,整合率就更低了。”專家說,由於免疫排斥、神經連接難建立等原因,一些開始有效的幹細胞移植方法也很快會失效;而大量的實驗會由於外源幹細胞的接入難以“入鄉隨俗”而失敗,例如,有臨牀試驗利用幹細胞形成心肌細胞膜片,但植入後不能“心往一處想”,存在心肌異常起搏、節律異常等問題,難以進入臨牀。

從這些研究現象的積累中,專家意識到,想要在實體器官中“另起爐竈”地替換原器官,很難。“我們也探索注入外源性幹細胞到晶狀體,希望長出新的晶狀體,但看到的卻是異常分化,晶狀體混濁。”

大切口破壞,不如小清除留下“火種”

“低等動物器官的再生能力啓發了我們。”專家說,其實部分成體組織中保留了胚胎期的再生能力,例如皮膚。

眼科醫生們常在嬰幼兒白內障術後發現晶狀體周邊能長出一定透明度的組織,這些不成形的晶狀體更說明它們有再生潛能。問題是,哪類細胞暗藏潛能?能不能激發它,怎樣激發它?

經過標記定位研究,專家團隊發現有潛能的細胞是晶狀體赤道部的上皮細胞。

“白內障手術中造成的損傷,正好損失了大量晶狀體上皮幹細胞,因此很難再生出完整而透明的晶狀體。”專家說。直徑6mm(毫米)的切口,之前是爲了避免切不乾淨再長出白內障,卻也犧牲了再生“火種”。

找到了癥結,專家團隊建立了一種新方法,將手術切口縮小爲常規術式的六分之一,並引導切口由視軸中央移向囊膜邊緣,使得新生晶狀體覆蓋視野的中心區域。臨牀研究表明,新方法施行手術後患兒視軸透明、眼底清晰。術後6個月,可觀測到原位再生出透明的晶狀體。

無倫理爭議、無免疫排斥、具組織特異性、原位有序排列、容易整合,晶狀體原位再生因其顯著治療優勢被認爲是“再生醫學迄今爲止最好的成就之一”。

爲“星星之火”營造“燎原”環境

晶狀體原位再生的成功,其實難以被其他器官直接複製。

如果將身體其他器官的病竈理解爲敵軍在體內攻城略地式的“掃蕩”,“掃蕩”留下的微弱力量可能已無力“復燃”。

“星星之火”要燎原,研究人員做了大量研究。輸入“援軍”是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外源性幹細胞能夠促進內源幹細胞的生長。”專家解釋,無論是心臟疾病還是神經系統疾病,都發現了原有細胞池增殖產生新的細胞以及血管和神經網絡的新生。

專家認爲,外源性治療促進內源性細胞再生可能的機理包括模擬細胞應激、促進細胞物質交換及外泌體釋放。物質交換也是外源性治療促進內源性細胞再生的重要機制之一。

外源細胞或許並非將自身轉變爲實體組織,而是通過分泌出能夠刺激內源細胞的物質,敦促“土著”壯大。這就好比不派兵直接參加戰鬥,而是輸送資金、情報等。

一門心思地派遣“細胞兵”,不如通過基礎研究找到有效要素,前者在臨牀治療中會遇到存活困難、排異反應、難以建立連接等困難,後者不只避免了前面的問題,還在標準形成、安全性有效性評價、質量控制等方面更容易操作。

營造微環境,幫助內源幹細胞“韜光養晦”也是有效的方式。專家團隊的研究表明,對於透明角膜的重建,之前僅移植角膜緣幹細胞難以修復,而將自體成體幹細胞、基底層幹細胞聯合移植能實現重建。可以理解爲“搬家”式的幹細胞移植。

此外,應用新型生物材料是促進內源性再生的另一有效方法。“這些材料多爲可降解生物材料,結構充分模擬組織器官中的細胞支架,爲細胞的內源性再生提供物理支撐。”專家說。

將幹細胞直接移植到損傷部位,雖然看起來“短平快”,但卻可能因爲簡單、“魯莽”而忽略幹細胞本身的複雜性,在幹細胞生物技術向臨牀治療邁進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策略,規避它異質性、穩定性不足等缺點,更大地發揮幹細胞的“巧勁”。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